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夢溪筆談    P 9


作者:沈括
頁數:9 / 65
類別:古典散文

 

夢溪筆談

作者:沈括
第9,共65。
吾聞防風氏身長三丈,骨節專車。此防風氏脛骨也 。」鄉人皆喜,築廟祭之,謂之「脛廟 」。班固此論,亦近乎「脛廟」也。

吾聞《羯鼓錄》序羯鼓之聲雲 :「透空碎遠,極異眾樂。」唐羯鼓曲,今唯有邠州一父老能之,有《大合蟬》、《滴滴泉》之曲。余在鄜延時,尚聞其聲。涇、原承受公事楊元孫因奏事回,有旨令召此人赴闕。



  
元孫至邠,而其人已死,羯鼓遺音遂絶。今樂部中所有,但名存而已 ,「透空碎遠」了無餘跡。唐明帝與李龜年論羯鼓云:「杖之弊者四櫃。」用力如此,其為藝可知也。

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 」,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明帝、宋開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獨奏,如鼓笛曲是也。今時杖鼓,常時只是打拍,鮮有專門獨奏之妙。

古典悉皆散亡,頃年王師南征,得《黃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炎」或作「鹽」。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施肩吾詩雲 :「顛狂楚客歌成雪,媚賴吳娘笑是鹽 。」蓋當時語也。今杖鼓譜中有炎杖聲。

元稹《連昌宮詞》有「逡巡『大遍』涼州徹 。」所謂「大遍」者,有序、引、歌、、嗺、哨、催、攧、袞、破、行、中腔、踏歌之類,凡數十解,每解有數疊者。裁截用之,則謂之「摘遍 。」今人大麯,皆是裁用,悉非「大遍」也。

鼓吹部有拱辰管,即古之叉手管也。太宗皇帝賜今名。

邊兵每得勝回,則連隊抗聲凱歌,乃古之遺音也。凱歌詞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語。余在鄜延時,制數十曲,令士卒歌之,今粗記得數篇。其一 :「先取山西十二州,別分子將打衙頭。


  

回看秦塞低如馬,漸見黃河直北流 。”其二:「天威卷地過黃河,萬裡羌人盡漢歌。莫堰橫山倒流水,從教西去作恩波 。」其三 :「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

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記書 。」其四:「旗隊渾如錦繡堆,銀裝背嵬打回回。先教淨掃安西路,待向河源飲馬來 。」其五:“靈武西涼不用圍,蕃家總待納王師。

城中半是關西種,猶有當時軋吃根勿反。兒 。」

《柘枝》舊曲,遍數極多,如《羯鼓錄》所謂《渾脫解》之類,今無復此遍。寇萊公好《柘枝舞 》,會客必舞《柘枝》,每舞必盡日,時謂之「柘枝顛 ”。今鳳翔有一老尼,猶是萊公時柘枝妓,雲「當時《柘枝》,尚有數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當時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好事者往往傳之。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 。」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下如縈縷耳,字則有喉、唇、齒、舌等音不同。當使字字舉本皆輕圓,悉融入聲中,令轉換處無磊塊,此謂「聲中無字 」,古人謂之「如貫珠 」,今謂之「善過度」是也。

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歌者謂之「內裡聲 」。不善歌者,聲無抑揚,謂之「念曲 」;聲無含韞,謂之“叫曲 。」

五音:宮、商、角為從聲,徵、羽為變聲。從謂律從律,呂從呂;變謂以律從呂,以呂從律。故從聲以配君、臣、民,尊卑有定,不可相逾;變聲以為事、物,則或遇于君聲無嫌。六律為君聲,則商、角皆以律應,徵、羽以呂應。

六呂為君聲,則商、角皆以呂應,徵、羽以律應。加變徵,則從、變之聲已瀆矣。隋柱國鄭譯始條具七均,展轉相生,為八十四調,清濁混淆,紛亂無統,競為新聲。自後又有犯聲、側聲、正殺、寄殺、偏字、傍字、雙字、半字之法。

從、變之聲、無復條理矣。外國之聲,前世自別為四夷樂。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

古詩皆詠之,然後以聲依詠以成曲,謂之協律。其志安和,則以安和之聲詠之;其志怨思,則以怨思之聲詠之。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則詩與志、聲與曲,莫不安且樂;亂世之音怨以怒,則詩與志、聲與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審音而知政也。

詩之外又有和聲,則所謂曲也。古樂府皆有聲有詞,連屬書之。如曰賀賀賀、何何何之類,皆和聲也。今管弦之中纏聲,亦其遺法也。

唐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復用和聲。此格雖雲自王涯始,然貞元、元和之間,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陽沽酒寶釵空」之句,雲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樂》詞四首,獨欠是詩;而《花間集》所載「咸陽沽酒寶釵空 」,乃雲是張泌所為。莫知孰是也。

今聲詞相從,唯裡巷間歌謡,及《陽關》、《搗練》之類,稍類舊俗。然唐人填曲,多詠其曲名,所以哀樂與聲尚相諧會。今人則不復知有聲矣,哀聲而歌樂詞,樂聲而歌怨詞。故語雖切而不能感動人情,由聲與意不相諧故也。

古樂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王建詩雲「側商調裡唱《伊州 》」是也。今樂部中有三調樂,品皆短小,其聲噍殺,唯道調小石法曲用之。雖謂之三調樂,皆不復辨清、平、側聲,但比他樂特為煩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