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漢文    P 14


作者:漢人
頁數:14 / 225
類別:古典散文

 

全漢文

作者:漢人
第14,共225。
北地都尉邢山從驃騎將軍獲王,以千二百戶封山為義陽侯。故歸義侯因淳王復陸支、樓專王伊即干皆從驃騎將軍有功,以千三百戶封復陸支為杜侯,伊即干為眾利侯。從驃侯破奴、昌武侯安稽從驃騎有功,益封各三百戶。漁陽太守解、校尉敢皆獲鼓旗,賜爵關內侯,解食邑三百戶,敢二百戶。

校尉自為爵大庶長。(《史記·衛霍傳》、《漢書·霍去病傳》)



  
○得寶鼎(元鼎四年六月)

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今年豐未報,鼎曷為出哉?(《漢書·郊祀志》上)

朕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蒙豐年。今谷兼未報,鼎焉為出哉?博問耆老,意舊臧與?(《漢書·郊祀志》下,張敞《上薦鼎議》引。)

○封韓千秋子等(元鼎五年)

韓千秋雖亡成功,亦軍鋒之冠。封其子延年為成安侯,扌樂,其姊為王太后,首願屬漢,封其子廣德為龍侯。(《漢書·南粵傳》)

○議郊祀樂

民間祠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漢書·郊祀志》上:其春,既滅南越,下公卿議。)

○使公孫遂往朝鮮(元封二年)

將率不能前,乃使衛山諭降右渠,不能顓決,與左將軍相誤,卒沮約。今兩將圍城,又乖異,以故久不決,使故濟南太守公孫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從事。(《漢書·朝鮮傳》)

○封莽通等(征和二年秋)

侍郎莽通獲反將如侯,長安男子景建從通獲少傅石德,可謂元功矣。大鴻臚商丘成力戰,獲反將張光。其封通為重合侯,建為德侯,成為它侯。(《漢書·劉屈氂傳》)



  
○冊書答公孫弘(元光五年)

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漢書·公孫弘傳》)

○策廢陳皇后(元光五年七月)

皇后失序,惑於誣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璽綬,罷退居長門宮。(《漢書·外戚傳》)

○策封齊王閎(元狩六年)

維六年(《漢書》作「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湯廟立子閎為齊王,曰:於戲,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祖考。(《漢書》作「天序」)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東土,世為漢藩輔。於戲念哉!恭朕之詔,惟命不於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

義之不圖,俾君子怠。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厥有亻替不臧,乃凶於而國,害於爾躬。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史記·三王世家》、《漢書·武五子傳》)

○策封燕王旦(元狩六年)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太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曰: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於戲!葷粥氏虐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漢書》作「帥」)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北州以綏。

悉爾心,毋作怨,毋亻肥德(《漢書》作「毋作德」)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征。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同上,《漢書·武五子傳》有刪節)

○策封廣陵王胥(元狩六年)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人湯廟立子胥為廣陵王,曰:「於戲,小子胥,受茲赤社!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南土,世為漢藩輔。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漢書》作正)於戲!悉爾心,戰戰兢兢,乃惠乃順,毋侗(《漢書》作桐)好軼,毋邇宵人,維法維則。

《書》云:「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後羞。」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同上,《漢書·武五子傳》有刪節)

○敕責楊仆書(元鼎六年秋)

將軍之功,獨有先破石門、尋ɑ,非有斬將騫旗之實也。烏足以驕人哉!前破番禺,捕降者以為虜,掘死人以為獲,是一過也。建德、呂嘉逆罪不容於天下,將軍擁精兵不窮追,超然以東越為援,是二過也。士卒暴露連歲,為朝會不置酒,將軍不念其勤勞,而造佞巧,請乘傳行塞,因用歸家,懷銀黃,垂三組,誇鄉裡,是三過也。

失期內顧,以道惡為解,失尊尊之序,是四過也。欲請蜀刀,問君賈幾何,對曰率數百,武庫日出兵而陽不知,挾偽干君,是五過也。受詔不至蘭池宮,明日又不對,假令將軍之吏問之不對,令之不從,其罪何如?推此心以在外,江海之間,可得信乎!今東越深入,將軍能率眾以掩過不?(《漢書·酷吏楊仆傳》)

○賜嚴助書

制詔會稽太守:君厭承明之廬,勞待從之事,懷故土,出為郡吏。會稽東接於海,南近諸越,北枕大江,間者闊焉久不聞問。具以春秋對,毋以蘇秦縱橫。(《漢書·嚴助傳》)

○詔賜吾丘壽王璽書(元朔初)

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湊,以為天下少雙,海內寡二。及至連十餘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職事並廢,盜賊從橫,甚不稱在前時,何也?(《漢書·吾丘壽王傳》)

○賜丞相劉屈氂璽書(征和二年秋)

捕斬反者,自有賞罰。以牛車為櫓,毋接短兵,多殺傷士眾。堅閉城門,毋令反者得出。(《漢書·劉屈氂傳》)

○報李廣(元朔二年。案《水經注》作「詔李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