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全漢文    P 22


作者:漢人
頁數:22 / 225
類別:古典散文

 

全漢文

作者:漢人
第22,共225。
間者陰陽不調,黎民饑寒,無以保治。惟德淺薄,不足以充入舊貫之居。其令諸宮館希禦幸者勿繕治,大仆減谷食馬,水衡省肉食獸。(《漢書·元紀》)

○令孔霸奉孔子祀詔(初元元年)



  
其令師褒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焉。(《漢書·孔光傳》)

○災異求言詔(初元二年三月)

蓋聞賢聖在位,陰陽和,風雨時,日月光,星辰靜,黎庶康寧,考終厥命。今朕恭承天地,托於公侯之上,明不能燭,德不能綏,災異並臻,連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於隴西郡,毀落太上皇廟殿壁木飾,壞敗<豕原>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山崩地裂,水泉湧出。一年再地動,天惟降災,震驚朕師,(《翼奉傳》作躬)治有大虧,咎至於斯!夙夜兢兢,不通大變,深惟鬱悼,未知其序。

間者歲數不登,元元睏乏,不勝饑寒,以陷刑闢,朕甚閔之。已詔吏虛倉廩,開府臧,振救貧民。郡國被地動災甚者,無出租賦。赦天下。

群司其茂思天地之戒,有可蠲除減省以便萬姓者,各條奏。悉意陳朕過失,毋有所諱。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舉茂材異等直言極諫之士,朕將親覽焉。(《漢書·元紀》,又見《翼奉傳》,各有刪節,今合錄之。)

○又詔(初元二年七月)

歲比災害,民有菜色,慘怛於心。已詔吏虛倉廩,開府庫振救,賜寒者衣。今秋禾麥頗傷,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意陳朕過,靡有所諱。

(《漢書·元紀》)

○原蕭望之詔(初元三年秋)

制詔丞相、御史: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亡它罪過。今事久遠,識忘難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將軍光祿勛印綬。(《漢書·蕭望之傳》)

○賜蕭望之爵邑詔(初元三年冬)



  
制詔御史: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故前將軍望之,傅朕八年,道以經書,厥功茂焉。其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給事中,朝朔望,坐次將軍。(《漢書·元紀》,又《蕭望之傳》。)

○詔免諸葛豐

制詔御史:城門校尉豐,前與光祿勛堪、光祿大夫猛在朝之時,數稱言堪、猛之美。豐前為司隷校尉,不順四時修法度,專作苛暴,以獲虛威。朕不忍下吏,以為城門校尉。不內省諸己,而反怨堪、猛,以求報舉,告案難證之辭,暴揚難驗之罪,毀譽恣意,不顧前言,不信之夫者也。

朕憐豐之耆老,不忍加刑,其免為庶人。(《漢書·諸葛豐傳》)

○左遷周堪張猛詔

豐言堪、猛貞信不立,朕閔而不治。又惜其材能未有所效,其左遷堪為河東太守,猛槐裡令。(《漢書·劉向傳》)

○罷珠郡詔(初元三年春)

珠虜殺吏民,背叛為逆。今廷議者或言可擊,或言可守,或欲棄之,其指各殊。朕日夜惟思議者之言,羞威不行,則欲誅之;狐疑闢難,則守屯田;通於時變,則憂萬民。夫萬民之饑餓,與遠蠻之不討,危孰大焉?且宗廟之祭,凶年不備,況乎闢不嫌之辱哉!今關東大困,倉庫空虛,無以相贍,又以動兵,非特勞民,凶年隨之。

其罷珠郡,民有慕義欲內屬,便處之,不欲勿強。(《漢書·傳》,又見《後漢·鮮卑傳》)

○赦詔(初元三年四月)

乃者火災降於孝武園館,朕顫慄恐懼。不燭變異,咎在朕躬。群司又未肯極言朕過,以至於斯,將何以寤焉?百姓仍遭凶厄,無以相振,加以煩擾乎苛吏,拘牽乎微文,不得永終性命,朕甚閔焉。其赦天下。

(《漢書·元紀》)

○求言詔(初元三年六月)

蓋聞安民之道,本繇陰陽。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朕之不德,庶幾群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

偷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永惟蒸庶之饑寒,遠離父母妻子,勞於非業之作,衛於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其罷甘泉、建章宮衛,令就農。百官各省費。

條奏,毋有所諱。有司勉之,毋犯四時之禁。丞相御史舉天下明陰陽災異者各三人。(《漢書·元紀》)

○因災異改行新政詔(初元五年四月)

朕之不逮,序位不明,眾僚久曠,未得其人,元元失望。上感皇天,陰陽為變,咎流萬民,朕甚懼之。乃者關東連遭災害,饑寒疾疫,夭不終命。《詩》不雲乎?「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其令大官毋日殺,所具各減半;乘輿秣馬,無乏正事而已。罷角抵、上林宮館希禦幸者、齊三服官、北假田官、鹽鐵官、常平倉;博士弟子毋置員,以廣學者。賜宗室子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人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五十戶牛酒。(《漢書·元紀》)

○詔條責丞相御史

惡吏負賊,妄意良民,至亡辜死;或盜賊發,吏不亟追而反系亡家,後不敢復告,以故浸廣;民多冤結,州郡不理,連上書者交於闕廷;二千石選舉不實,是以在位多不任職。民田有災害,吏不肯除,收趣其租,以故重困。關東流民,饑寒疾疫。已詔吏轉漕虛倉廩、開府藏相振救,賜寒者衣,至春猶恐不贍。

今丞相、御史,將欲何施?以塞此咎?悉意條狀,陳朕過矣。(《漢書·於定國傳》)

○復詔條責丞相御史(永光元年)

郎有從東方來者,言民父子相棄,丞相、御史案事之吏匿不言邪?將從東方來者加增之也?何以錯繆至是?欲知其實。方今年歲未可預知也。即有水旱,其憂不細,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各以誠對,毋有所諱。(《漢書·於定國傳》)

○赦詔(永光元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