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242


作者:蘇軾等
頁數:242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宋詞鑑賞

作者:蘇軾等
第242,共521。
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

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

最先念、流潦妨車轂。

怎奈向、蘭成憔悴,衛玠清羸,等閒時、易傷心目。

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

況蕭索、青蕪國。

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

夜遊共誰秉燭?

周邦彥詞作鑒賞

此詞為作者某次宦遊南方的旅途中所作。全詞情景交融,真切生動地敘寫了春雨中的行旅之愁。整首詞結構精整,層次分明,錯綜變化,首尾相應。

開頭三句為全詞佈置了一個春雨連綿、雨勢滂沱的環境氣氛。第一、二句是說雨意隔宿就已釀成,所以一大清早,濃霧散盡,四野靜寂,不聞春鳥啼鳴,只聽得陣陣急雨飛灑而下,敲打得屋頂錚錚作響。


  

「牆頭」三句寫的是:“屋邊的嫩竹,正冒着淋漓下注的春雨伸出牆頭,青青的竹葉,好比青玉雕成的垂旒,枝竿外皮的粉霜,已被雨水洗刷一清,尖而嫩的竹梢,風雨的吹打中,東搖西擺,不時地互相碰觸。

「潤逼」三句轉寫雨天室內的景象,琴絲受潮後,音色不准;枕障被寒氣侵襲,一片冰涼;沾滿了雨珠的蟲網,被風吹得軟綿綿的粘附竹簾上。這些現象,是百無聊賴之中所感所見,織成一種淒冷孤寂的氛圍,所以只有昏昏睡去。緊接着「郵亭」六句便是抒寫孤館困眠的情態。愁中孤眠,最易驚醒,「奈愁極頻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三句將因愁入夢,夢境恍惚以及醒後倍感孤獨淒涼的心理狀態刻畫得細緻入微。

上片從暮春的雨景寫到客中阻雨的愁悶,以「自憐幽獨」作結。

過片「行人歸意速」,重一個「速」字,歸心似箭,但欲速而不達,偏偏遇上淫雨不止的天氣,泥濘的道上積滿雨水,車轂難行,歸期難卜,所以說「最先念、行潦妨車轂」。從「怎奈向」開始,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典故,把行旅為雨所阻、欲歸不得的愁緒,鋪寫得淋漓盡致。蘭成是庚信們小字,他初仕梁。出使西魏時,恰值梁滅,被留長安,後仕周,長期覊留北方,不得南歸,作《哀江南賦》以敘志,又曾作《愁賦》。

衛玠,晉人,是當時名士,長得清秀,有羸疾。平陽客,指東漢經學大師馬融,他性好音樂,能鼓琴吹笛,一次平陽客舍,聽得洛陽客人吹笛,笛聲哀怨,觸動了他思念京都的傷感情情,於是寫下了著名的《長笛賦》。用此三典,蓋作者自況,說的自己亦是瘦減容顏,愁損心目,聞笛而傷。

最後「況蕭索」幾句,由情及景,並由覊旅愁嘆轉入惜花傷春的感慨,以結束全詞。「青蕪國」語出溫庭筠《春江花月夜》詩《花庭忽作青蕪國「,是說繁花盛開的庭園,經過春雨的摧殘,轉眼間變成一片蕭瑟的雜草叢生的世界。一個」況「字起了承上啟下、轉折遞進的作用。」紅糝鋪地,門外荊桃如菽「兩句是對」青蕪國「的補充,意為春光的餘波只剩下幾點紅色落花灑青綠的地面上,而門外的櫻桃已褪盡紅衣,露出豆粒般大小的幼桃。

這一切都表明,春天已雨聲中消逝。此時,主人公不但為歸計難成而懊喪,而且因春光消歇而嘆息。」夜遊共誰秉燭「句即由這兩重憂傷而發,一語雙結,復與上片歇拍」自憐幽獨“遙相呼應,只覺無限的幽恨,無邊的寂寞。

這首詞感物應心,因景抒情,寫景鮮明生動,寫情委曲盡致,環境氣氛的渲染與心理活動的展開相互依託,造成了低徊抑鬱、曲折流動的意境。

●點絳唇·傷感  周邦彥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

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

憑仗桃根,說與淒涼意。

愁無際。

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

周邦彥詞作鑒賞

此詞為作者自千里之外的京師回歸故鄉,感傷時過境遷,追憶昔日戀人之作。詞中運用迴環吞吐的描摹手法,觸物生情,直抒胸臆,極言其愁,層層遞進,婉轉迴蕩地表達了作者對昔人戀人的一往情深。

「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起首二句以比興發端。將自己比作離家千年的遼東鶴,一旦飛回故鄉,事事處處都引起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觸發起無限傷感的情懷。「遼鶴」用《搜神後記》中丁令威的故事。丁令威,遼東人,外出學道多年,化為仙鶴,飛歸故鄉,停城東門的華表柱上,歌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塚纍纍?」「故鄉多少傷心地」,《夷堅三志》作「故人多少傷心事。」「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兩句。暗用典故。劉向《列仙傳》載:“陵陽子明釣得白魚,腹中有書。

又,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句云:「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這裡化用舊典,補敘別後多年了無音們。上句似先寫對方不寄書,實是從已方感覺而後得知。

下句直說自己久盼情狀。盼而「空」是結果「久盼的全過程,便從這個」空「字透露出來」從這個「空」,才回過頭來察覺了本是由於對方的「寸書不寄」。詞意平實,卻藴思細緻,深有韻味。

過片又回到眼前,「憑仗桃根,說與淒涼意」。人事變遷,信音遼邈,重來舊處,不見伊人,欲訴無由,何以為懷!東晉王獻之有《桃葉歌》三首,其二云:「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桃葉,獻之愛妾名,其妹名桃根。姊妹連枝,憑她說與,作者用比曲說如此雖隔一層,也是有死勝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