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445


作者:蘇軾等
頁數:445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宋詞鑑賞

作者:蘇軾等
第445,共521。
「雲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形象地表現出他的急切的心情。「告雁略住,聽我些兒事。」語氣之柔軟和緩,神態之懇切誠摯,觸目可見。托雁傳情,本絶無可能,而如此設詞,異想天開,卻將遊子深婉細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入木三分。

下片全是遊子對雁所說的話。其實質而言之,僅有一句話,即是說,你飛過我親人的居所,請千萬不要高聲鳴叫,以免驚動也是無眠的她。此處全用口語,雖無一字直敘人物,卻真切地表達了他內心的思念,十分生動傳神。這裡,「他」——遊子不厭其煩,絮絮叨叨地向大雁詳細描述親人居住的具體住所,「城裡」「橋外」「河西」「小樓」「門外」等分別用「塔兒南畔」,「第三個」「瀕河西岸」「梧桐雕砌」等詞清清楚楚,詳詳細細地描述出來。



  
看似絮叨,實是慇勤。不僅表現出對大雁的真切希望,又生動表達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這首詞題材極其普通,但特點鮮明。語言文字明白淺顯,質樸無華,卻生動形象,韻味雋永。可稱是「凡情無奇而自佳,景不麗而自妙者」。(陸時維《詩境總論》)。

這首詞口語化也極其鮮明,特別是那一長句「塔兒」直至「雕砌」,「以長句作具體詳細的描寫,小說散文之意,且開金元曲子風氣」(俞平伯《唐條詞選釋》)。真是一首健康優美,生動活潑,美輪美奐的民間小調。

●魚游春水  無名氏

秦樓東風裡,燕子還來尋舊壘。

餘塞猶峭,紅日薄侵羅綺。

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輕窣黃金蕊。

鶯囀上林,魚游春水。

幾曲闌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

佳人應怪歸遲,梅妝淚洗。

鳳簫聲絶沉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

雲山萬重,寸心千里。



  
無名氏詞作鑒賞

這是一首閨怨詞,寫的是一位少婦春日懷念遠人的情態,心理。

上片全是寫景。「秦樓東風裡」四句,寫春歸燕回,餘寒猶峭之狀。這四句寫的是室內的春景,是「秦樓」人所見所感的春景,並暗示出女主人公慵懶睏倦、日高未起之態,帶有淡淡的惆悵情調。「嫩草方抽碧玉茵」四句,從戶內寫到戶外,描畫出一派明媚的春光。

作者攝取了四種景物:地面的嫩草,地上的垂柳,空中的黃鶯,水中的游魚,水陸空三維空間,交織成立體的畫面,傳達出絢麗的色彩。

下片轉入寫人。「幾曲闌干」四句,寫佳人倚遍「秦樓」闌干,看到桃李又換了一番新花新葉——這意味着一年又過去了,而意中人還沒有回來,這觸起了她的愁思,不覺潸然淚下。「梅妝」用的是壽陽公主的典故,這裡泛指婦女面部化妝。「梅妝淚洗」即塗了脂粉的臉上流下了眼淚之意。

這幾句着重描寫佳人的外部動作,而以「應怪歸遲」點明動作的原因,其悲怨愁苦之態如見。

「鳳簫聲絶」四句,寫對雲離去後音信杳然,使佳人思念不已。「鳳簫聲絶」借用典故,指男子的離去。「孤雁」「雙鯉」都是奇書的代稱。而「沉孤雁」、「無雙鯉」,就是指對方沒有來信,但是,即使男方相隔雲山萬重,佳人的心還是神馳千里之外,縈繞在他的身邊。

這幾句着重描寫佳人的內心活動,濃情厚意,溢於言表。

●阮郎歸  無名氏

春風吹雨繞殘枝,落花無可飛。

小池寒綠欲生漪,雨晴還日西。

簾半卷,燕雙歸。

諱愁無奈眉。

翻身整頓着殘棋,沉吟應劫遲。

無名氏詞作鑒賞

「春風」二句起調低沉,一開始就給人以掩抑低迴之感。春風吹雨已自淒涼,而花枝已凋殘矣,風雨仍依舊吹打不捨,景象更為慘淡。「落花無可飛」,寫殘紅滿地,沾泥不起,比雨繞殘枝,又進一層,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滲透着悲傷情緒。兩句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調。

三、四句寫雨霽天晴,接理色調應該轉為明朗,情緒應該轉為歡快。可是不然,詞的感情旋律仍舊脫離不了低調。蓋風雨雖停,而紅日卻已西沉。因此淒涼的氛圍非但沒有解除,反而又被被抹上了一層暮色。

詞的下闋,由寫景轉入抒情,仍從景物引起。「簾半卷,燕雙歸”,開簾待燕,亦閨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許之愁,無他,「雙燕」的「雙」字作怪耳。其中燕歸又與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襯。花落已引起紅顏易老的悲哀;燕歸來,則又勾起不見所歡的惆悵。

燕雙人獨。怎能不令人觸景生愁,於是迸出“諱愁無奈眉」

一個警句。所謂「諱愁」,並不是說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內心的愁緒,而是言「愁」的一種巧妙的寫法。「諱愁無奈眉」,就是對雙眉奈何不得,雙眉緊鎖,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語似無理,卻比直接說「愁上眉尖」。藝術性高多了。

結尾二句,緊承「諱愁」句來。因為愁詞無法排遣,所以她轉過身來,整頓局上殘棋,又從而着之,藉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後,又因心事重重,落子遲緩,難以應敵。這個結尾通過詞中人物自身的動作,生動而又準確地反映了紛亂的愁緒。

●浣溪沙·瓜陂鋪題壁  無名氏

剪碎香羅浥淚痕,鷓鴣聲斷不堪聞,馬嘶人去近黃昏。

整整斜斜楊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風月更消魂。

無名氏詞作鑒賞

這首詞是一位未留名的姓的作者用篦刀刻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