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501


作者:蘇軾等
頁數:501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宋詞鑑賞

作者:蘇軾等
第501,共521。
情感備至,而萬物皆可為文。王沂孫的故國之戀在落葉、紅葉、新月、春水等身上,皆可寄寓。此詞是為賞紅葉而作,意在為紅葉傳神,卻被寫得如此淒美,實則寄寓詞人一片憐愛哀婉的情緒。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吳江孤樹」。玉杵,是仙人搗藥用的,丹即方士煉丹的硃砂。六朝、隋、唐至宋,有立春製作剪綵樹的民間習俗。「剪綵花前燕始飛」,「剪綵作新梅」,都是用紅綃剪花,唐崔信明有「楓落吳江冷」句,得句一時,第三句就是用此詩意。



  
楓樹新出紅葉,象是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宮廷剪花剩下的紅綃。作者把楓樹寫得清美而孤單。

「幾點朱鉛,幾度怨啼秋暮」。楓葉上的紅色,已經經過幾番暮秋涼雨。詞人在這句賦予楓葉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擬人化的效果,準確而生動地表達了楓葉的變化。

「驚舊夢、綠鬢輕凋,訴新恨、絳唇微注」青色的楓葉,在秋天變紅,恰似舊夢消逝堪驚,綠鬢已容易地凋謝了。紅色楓葉又像微點絳唇,在訴說新恨。

「最堪憐,同拂新霜,綉蓉一鏡晚妝妒。」緊承上文。用「憐」「愛」表達楓葉之變化。「綉蓉」,如錦繡似的芙蓉,即荷花,「鏡」指水面。

紅荷對經霜楓葉之紅艷生妒,則楓葉顏色之惹人憐愛可知。王沂孫意在表達出,芙蓉仍是荷花,池水卻成妝鏡。一「妒」字,把荷花人格化。為什麼不是「芙蓉如面」的美人臨鏡晚妝,嫉妒楓葉之艷色?因為前有「同拂新霜」一句,則知非與楓葉同時之植物秋荷莫屬也。

下片由「愛」生「憐」,寫出憐惜紅葉之意味。

「千林搖落漸少」秋天到了,「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宋玉《九辯》),「何事西風老色,爭妍如許」。只有楓葉獨自鮮紅如初。西風中的深老的顏色,因何還能這樣爭研鬥美?「二月殘花,空誤小車山路」。平鋪開來,對紅葉之貌美,極度讚揚。

「重認取、流水荒溝,怕猶有、寄情芳語”。用唐人禦溝紅葉題詩的典故用來。借指紅葉雖已落下,但自然有情有義。唐宣宗宮女有《題紅葉》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閒。

慇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這裡說更應再仔細辨認一下荒溝流水中的紅葉,希望有唐宮女一樣的寄託情思的芳美詩句在上面。

「但淒涼、秋苑斜陽,冷枝留醉舞。」照應「重染吳江孤樹。」白居易《醉中對紅葉》:「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比紅為醉酒之貌。


  

姜夔《法曲獻仙音》詞:「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楓葉紅了,是天冷之故。「但」字承上轉折,禦溝題詩的紅葉已不見了,只有斜陽臨照和冷楓上的紅葉依舊。從「秋苑」到「醉舞」烘托出一種淒涼境界。以「淒涼」二字包領,表現了萬分無可奈何的情緒。

紅葉即是楓葉。在這首詠紅葉詞中,詞人抒發對秋天楓葉的自我感受。隨心想象,因而寫得是一片憐愛哀惋情緒。詞為賞紅葉而寫,所以意在為紅葉傳神,紅葉卻被賦予幽美而孤寂淒清的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作者因寄所托,反映了自己一種心境。

●齊天樂蟬  王沂孫

綠槐千樹西窗悄,厭厭晝眠驚起。

飲露身輕,吟風翅薄,半剪冰箋誰寄。

淒涼倦耳。

漫重拂琴絲,怕尋冠珥。

短夢深宮,向人猶自訴憔悴。

殘虹收盡過雨,晚來頻斷續,都是秋意。

病葉難留,纖柯易老,空憶斜陽身世。

窗明月碎。

甚已絶餘音,尚遺枯蛻。

鬢影參差,斷魂青鏡裡。

王沂孫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蟬鳴為貫穿全詞的線索。作者把自己的抒情介乎其中,和蟬鳴相互感發生興的手法,使物我之間描寫角度不斷轉換,人蟬互為虛實的變化交錯描繪,從而產生一種意象之間的流動和跳躍,大大拓張了意藴包容的空間。

「綠槐千樹西窗悄,厭厭晝眠驚起。」寫出環境綠槐千樹,濃陰蔽戶,人也懨懨地懶在床上卻被陣陣蟬鳴驚醒。綠槐千樹,當夏令。「悄」點染幽謐氛圍。

「晝眠驚起」情境轉變。這裡沒有直寫蟬,卻已虛托出蟬鳴的撩人驚心。「驚」字表現出詞中人緣于某種特定的心境情懷對蟬鳴產生的強烈感受,為下面的借物寫情張本。飲露身輕,吟風翅薄,半剪冰箋誰寄。

描寫角度由人轉到蟬。「飲露身輕,吟風翅薄」,借蟬的形貌習性,象徵著對這些物性產生深切感受、強烈共鳴。「飲露」、「吟風」自娛的生活,自甘「身輕翅薄」不為時重的淡泊,固守高潔不群的節操,在詞人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這種情志在此時此世有誰能理解呢?「冰箋」意為潔白的信箋。由輕薄透明的蟬翼興發的想象,暗指高潔之質。

「冰箋誰寄」,慨嘆欲寄無人的嘆問表達情懷無人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實際上是最使詞人感到悲哀的、不為故舊知已理解。表達的是「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的沉痛慨嘆。蟬的形象,在傳統詩歌中和歷代士大夫心目中,歷來是高潔的象徵具有特定的文化原型意藴。

如虞世南曾詠淒涼倦耳蟬聲陣陣,令人悵觸;聲聲淒涼,不堪卒聽。故雲「倦耳」,「淒涼」一語關蟬鳴之音和人之心境。因此,「漫重拂琴絲,怕尋冠珥」。琴聲與蟬有何關係?《後漢書·蔡邕傳》載,「吾心聳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豈為殺心而形于聲者乎?」是彈琴者見螳螂捕蟬,而形諸琴。

蔡邕這才明白,不是主人請他飲宴又要殺他。「冠珥」是古代貴官冠上的飾物。詞中人根據蟬的感性特徵,感發的奇特曲折聯想。莫要再彈奏那捕蟬的琴音,怕去尋覓那貂蟬的冠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