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性心理學    P 31


作者:艾里士
頁數:31 / 135
類別:心理

 

性心理學

作者:艾里士
第31,共135。
但這種觀念,即在大人,也往往弄不清楚,何況兒童?惟其兒童的意識與知識程度裡還沒有殘忍的觀念,所以對於別的動物或別人的痛楚,可以作壁上觀而不感覺到難受,甚至于覺得有趣,覺得好玩,再甚至于自己動手,來製造或增添這種痛楚。我們應當知曉,童年時期是一個人好奇的理智與尚待分化的情緒正在操練的時期,也可以說,正在玩耍的時期,這一類心理的表現就是操練或玩耍功夫的一部分;我們如今用大人的那一套多少已經僵化的道德觀念來作為他們的準繩,豈不是無的放矢?真正的教育,筆者說真正的教育,因為目前流行的教育,還是灌輸多而啟發少,而教育在拉丁文裡的原義是啟發而不是灌輸。在這裡就有它的功用,而是要幫兒童的忙,把成年時期的種種活動逐漸啟發或引導出來,更要依據兒童理解力進展的程度,讓他知道,他早年的那些橫衝直撞的行為,在大人的世界裡是行不通的。前文所說,童年時期是渾成的情緒尚待分化的時期,還有待進一步的證明。

分化的發展是需要試探與練習的,試探與練習的功夫所達人的情結的領域不止一個,痛楚或痛苦的領域便是其中的一個。在試探中的兒童當然會問到,也可以達到,至少可以踏上這領域的門檻。正因為這是試探與習練的工作,所以兒童在這時還沒有分人我彼此,它可以看人挨痛,讓人挨痛,但自己一樣可以身受痛楚,甚至于覺得自己受比別人受還要有趣。



  
這其間不能受大人道德的繩墨,不更顯而易見麼?男孩女孩的遊戲裡帶有懲罰性質的很不少。在大人看不見的時候,它們便喜歡玩這種遊戲,一面相互懲罰,一面又相互接吻,痛楚戀和虐戀與性發育的關係很密切,就這點已經可以看出來。

這種接罰性質的遊戲在女童中尤其流行。她們所用的刑具裡,最普通的是梳頭髮的刷子。有時候兒童喜歡鞭打自己,即在春機萌發期以後,生殖器官已經相當發育,假如一時找不到異性朋友,使性的情緒有所寄託,男女青年也就用自我鞭打的方法來取得性興奮。即便在幼童的生活裡,「白日夢」也是常有的事,而嚴刑拷問是白日夢裡不算不普通的一種成分,而一到年齡稍大,自己能夠看讀物的時候,福克斯的《殉道列傳》(Foxe,Book of Mcrtyrs )一類的書便成為最能供給快感的源泉。

再進一步,有的男孩往往喜歡對自己而且常常是對自己的陰莖施加痛楚;這表示陰莖已經成為情緒的興趣中心,甚至未嘗不可以說它已經是用大人的眼光來看的性興奮的源頭。這一類的事實就讓我們聯想到一部分精神分析派學者所特別重視的所謂「閹割癥結」(Castration-Complex)。有的用繩子把陰莖緊緊地拴住,有的用力地加以打擊。女童也有類似的行為。


  

最近有人記載着一個九歲的女孩用繩子拴住了陰蒂,一時解不下來,最後不得不煩勞外科醫生。總之,在這一個時期裡,知覺與情緒都還相當散謾,變遷沒有條理,也可以說都還沒有結晶化。痛楚是人人都怕的,怕痛也是誰都很早就學到的。因為它根本和生命的保全有關,然而兒童居然不怕痛楚,甚至于喜歡痛楚,可見它雖然在感受痛楚,而一種模糊的快樂情緒也就在這痛楚中漸漸地培養成功。

在漢密爾頓的調查裡,發現從來沒有過虐戀的經驗的,男子中只有49%,女子中只有68%。反過來,有過這種經驗的,男女之中,差不多都占到30%;而漢氏所調查到的男女,在品行上與知識上全部可以說是很有社會地位與身份的人。

這一類情緒的表現雖多,畢竟是屬於童年時期的,距離大人的階段還遠。何以見得?從兒童戀愛生活的對象上就可以看見。這對象也許是一個同性的人,也許是一個血緣十分密切的人。若在大人,在這些地方就不免有所禁忌了。

這一點事實現在已經有很多的成年人知道了。但是他們的瞭解還不到家,他們有的只是一知半解,他們看見兒童不避同性,就說它發生了「同性戀」,看見它不忌親屬,就說它有些「亂倫」,看見它和母親的感情特別好,就說它有「俄狄浦斯癥結」。

這真可以說是胡說八道。他們不知道把適用於大人的名詞,隨便用在孩子身上,是犯了一種很嚴重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小孩子根本還不懂得「性戀」是什麼,試問他怎樣會懂得「同性戀」?不懂得「倫」是什麼,試問義怎樣會把它來「亂」?

有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派學者傑利大醫師(Jelliffe)說得好:「我們在童年的衝動行為上把成年的簽條亂貼在一起是最荒唐不過的。」就在性的範圍以外,謹慎的兒童心理學家,例如寫《童年初期的心理學》(Psychol ogy of Early Childhood)的斯特恩(Siern),他正在努力設法, 讓我們不要把衡量成年人心理的尺度來衡量童年心理,童年心理自有其獨特的性質,應該分別研究,而不應混為一談。我們要不瞭解這一點,不先把前人對於童年性心理的這一類誤解徹底地澄清一下,我們對於性心理髮育一題,便始終不會有撥開雲霧見青天的一日。

此前的大人,以成年的立場來臆測童年的心理,根本忘記了自己也有過童年和童年的特殊經驗,這種覆轍我們是千萬不能再蹈的。基督教的經典上說,我們不變做赤子,我們不能進天國。假如我們不變做赤子,就無法體驗赤子之心,我們也休想進入當前的知識的新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