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性心理學    P 103


作者:艾里士
頁數:103 / 135
類別:心理

 

性心理學

作者:艾里士
第103,共135。
既然相等,要使文明社會裡的男子人娶二妻事實上是行不通的,即在承認多妻的社會裡,真正多妻的也不過是少數富有的男人罷了。即使男女的數量不平均,而女多於男,我們也不能說我們文明社會裡的男人(少數例外擱置不提)大都有兩個妻子的要求,無論這兩個妻子是合住成一室,或分居作兩戶,總有各式各樣的不方便與弊病使大多數的男子不敢嘗試;至于女人,要同時維持兩個家庭,各有不同的父親,是更行不通了。她必然是要走「單婚」的路的。

實際上,該單婚或多婚的名詞是用錯了的。一般人討論到男子是否比女子更有「多婚」的傾向時,他們的意見是,是不是男子比女子更有「多戀」的傾向。



  
也就是說,所問的並不是他們是否喜歡多結婚,而是他們是否願意有更多的性自由。如我們說,某一個男子是喜歡單婚的,我們並沒有答覆他究竟是指單戀抑或多戀的問題。即使我們確定他是多戀的,我們也並無法斷定他是喜歡多婚的,甚至是亂婚的。所謂亂婚,指的是不分青紅皂白、毫無選擇的性結合,那是任何人所不會有的,除非在特殊的瘋狂狀態下。

因為這種名詞的亂用,很大一部分討論就成為混淆不清,因而毫無意義。

依靠我們的觀察,無論男女,大多數的人是單婚而兼多戀的。那就是說,他們只願意有一次永久的婚姻而同時希望這種婚姻關係並不妨礙他或她對其它一個或多個異性的人發生性的吸引,固然我們也可以感到這種引力和在婚姻以內所經驗到的引力在性質上是不一樣的,同時他們也會瞭解,把這種引力多少加以控制,使不致于撞壁推車也是很可能的事。這種單婚與多戀的傾向,似乎是兩性所共有的一個現象,即其間並無性的區別。女人似乎完全和男人一樣,也可以同時對不止一個異性的對象發生性愛的情感,不過因為性的意義對女人比對男人要深刻得多。



  
她在作性的選擇時,也許更出乎天性似的要苛求得多。因此,自然而然表面上就見得多幾分限制,同時,因為社會和其它方面的顧慮,她在表現這種情感或接受男人的情感時,也比男人要更加小心,更加不露聲色。

前面說大多數的男女都有單婚而多戀的傾向,當然其他的型式還有,而個別的變異更是不計其數。這許多種的性型式之中,我們決不能說某一種是絶對最富有道德的意義或社會的價值, 而其餘的型式都趕不上它。 俄羅斯的勃朗斯基(Blonsky)討論到女人可以分做主要的兩類(勃氏研究的對象大部分是學校老師)

 他分別稱做單男型(monandric)和多男型(polyandric), 前者只和一個男人發生嚴格的性關係,而後者則傾向于和許多男人發生性關係,或在同時期內發生,或更迭地在不同時期內發生;這兩個主要的型式之間,當然還有不少居間的類群。勃氏發現單男型的女人,無論從個人的立場或社會的立場看,都要比多男型的女人高出一等;多男型的女人是比較自私的、獨斷的、逞能的,而神經也比較特別易受刺激。至于單男型的女人則比較更富有責任心,神經比較穩定,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在社會與人事關係上,也比較易於成功。在數量上,單男型的女人要比多男型的多出一倍。

勃氏這種結論大體上無疑是很正確的,在俄國固然適用,在其他國家也未嘗不適用。不過我們必須小心,不要太快地作過于肯定的概括論調,我們知道也有不少多男型的女人在品格上也是很好的,比勃氏所說的和所肯承認的要好得多。勃氏的這番結論也可以完全適用於男人。

關於單戀或多戀的問題,我們的責任是就這問題的性質與原委加以說明,至于一個人該否多戀,要我們加以指導,那就在我們的任務之外了。這是一個社會道德的問題,而凡屬可以牽動到社會道德的舉措是必須由個人負責的。不過在研究心理學的人遇到旁人有這一類的舉措時,應該用一種同情與瞭解的態度來觀察,他應該知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複雜的,大家在這種環境裡的反應也必然是不單純的。如此,大概不至于讓社會道德的問題更見得嚴重。

在這方面,我們無疑正目睹着一番變遷的進行,不過該種變遷並沒有走上什麼了不起的極端,至少距目前關心世道人心的人所口講指畫而深惡痛絶的極端還很遠。

目前有一部分人所引為可以痛心疾首的「多婚」的傾向,大部分屬於被人稱之為「連續的多婚」,不過這名稱是不正確的。這一類的多婚傾向是由於離婚的增加。一個人連續結婚不只一次,舊婚姻才解除,新婚便已開始,一而再,再而三,近時的所謂多婚大都屬於這一類。不過這也未始不是尋常的單婚的一個擴大,不過每一次單婚的時間比較短促罷了。

無論用哪一種看法,這種現象總是對多戀傾向的要求的一個承認。每一個男人或女人,就基本與中心的情愛而言,無論他或她如何傾向于單婚,對其夫妻而外的其他異性的人,多少總可以發生一些有性愛色彩的情感;這一點事實。我們以前是不大承認的,到了今天,我們對它的態度卻已經坦白得多了。於是,從今以後,婚姻以內以及以外的性關係必然要更見覆雜,而這種關係的調整適應必然要更見困難,必須人人有比較開放的胸襟、寬闊的度量,能彼此諒解,彼此體貼,必須人人有持平的恕道,能把原始的嫉妒心理的遺存充分地加以剋制,這種調整適應的功夫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