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P 43


作者:王陽明
頁數:43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王陽明全集

作者:王陽明
第43,共462。
中間所見亦是如此。近因反求未得個安穩處,卻始知此未免支離,如所謂因諸公以求程氏,因程氏以求聖人,是隔幾重公案,曷若默會諸心,以立其本,而其言之得失,自不能逃吾之鑒邪?欽夫之學所以超脫自在,見得分明,不為言句所桎梏,只為合下人處親切。今日說話雖未能絶無滲漏,終是本領。是當非吾輩所及,但詳觀所論,自可見矣。

答林擇之



  
所論顏、孟不同處,極善極善!正要見此曲折,始無窒礙耳。比來想亦只如此用功。熹近只就此處見得向來未見底意思,乃知存入自明,何待窮索之語,是真實不誑語。今未能久,已有此驗,況真能久邪?但當益加勉勵,不敢少弛其勞耳!

答楊子直

學者墮在語言,心實無得,固為大病;然于語言中,罕見有究竟得徹頭徹尾者。蓋資質已是不及古人,而工夫又草草,所以終身于此,若存若亡,未有卓然可恃之實。近因病後,不敢極力讀書,閒中卻覺有進步處。大抵孟子所論求其放心,是要訣爾!

與田侍郎子真

吾輩今日事事做不得,只有向裡存心竅理,外人無交涉。然亦不免違條礙貫,看來無着力處,只有更攢近裡面,安身立命爾。不審比日何所用心?因書及之,深所欲聞也。

答陳才卿

詳來示,知日用工夫精進如此,尤以為喜。若知此心理端的在我,則參前倚衡,自有不容舍者,亦不待求而得,不待操而存矣。格物致知,亦是因其所已知者推之,以及其所未知,只是一本,原無兩樣工夫也。

與劉子澄

居官無修業之益,若以俗學言之,誠是如此;若論聖門所謂德業者,卻初不在日用之外,只押文字,便是進德修業地頭,不必編綴異聞,乃為修業也。近覺向來為學,實有向外浮泛之弊;不惟自誤,而誤人亦不少。方別尋得一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知文字言語之外,真別有用心處,恨未得面論也。浙中後來事體,大段支離乖僻,恐不止似正似邪而已,極令人難說,只得惶恐,痛自警省!恐未可專執舊說以為取捨也。


  

與林擇之

熹近覺向來乖謬處不可縷數,方惕然思所以自新者,而日用之間,悔吝潛積,又已甚多。朝夕惴懼,不知所以為計。若擇之能一來輔此不逮,幸甚!然講學之功,比舊卻覺稍有寸進。以此知初學得些靜中功夫,亦為助不小。

答呂子約

示喻日用工夫如此,甚善!然亦且要見一大頭腦分明,便于操舍之間有用力處;如實有一物,把住放行在自家手裡,不是謾說求其放心,實卻茫茫無把捉處也。

子約覆書云:「某蓋嘗深體之,此個大頭腦本非外面物事,是我元初本有底。其曰人生而靜,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其曰寂然不動,人汨汨地過了日月,不曾存息,不曾實現此體段,如何會有用力處?程子謂這個義理,仁者又看做仁了,智者又看做智了,百姓日用不知,此所以君子之道鮮。此個亦不少,亦不剩,只是人看他不見,不大段信得此話。及其言于勿忘勿助長間認取者,認乎此也。

認得此,則一動一靜皆不昧矣!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端之著也,操存久則發現多;忿懥憂患好樂恐懼,不得其正也,放舍甚則日滋長。記得南軒先生謂驗厥操舍,乃知出入,乃是見得主腦,于操舍間有用力處之實話。蓋苟知主腦不放下,雖是未能常常操存,然語默應酬間歷歷能自省驗,雖其實有一物在我手裡,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雖謂之實有一物在我手裡,亦可也。若是謾說,既無歸宿,亦無依據,縱使繮把捉得住,亦止是襲取,夫豈是我元有的邪?愚見哪些,敢望指教。

」朱子答書云:「此段大概,甚正當親切。」

答吳德夫

承喻仁字之說,足見用力之深。熹意不欲如此坐談,但直以孔子、程子所示求仁之方,擇其一二切于吾身者,篤志而力行之,于動靜語默間,勿令間斷,則久久自當知味矣。去人欲,存天理,且據所見去之存之。工夫既深,則所謂似天理而實人欲者次第可見。

今大體未正,而便察及細微,恐有放飯流啜,而問無齒決之譏也。如何如何?

答或人

中和二字,皆道之體用。舊聞李先生論此最詳,後來所見不同,遂不復致思。今乃知其為人深切,然恨己不能盡記其曲折矣。如雲「人固有無所喜怒哀樂之時,然謂之未發,則不可言無主也」,又如先言慎獨,然後及中和,此亦嘗言之。

但當時既不領略,後來又不深思,遂成蹉過,孤負此翁耳!

答劉子澄

日前為學,緩於反己追思,凡多百可悔者。所論注文字,亦坐此病,多無着實處。迴首茫然,計非歲月工夫所能救治,以此愈不自快。前時猶得敬夫、伯恭時惠規益,得以自警省;二友雲亡,耳中絶不聞此等語。

今乃深有望于吾子澄。自此惠書,痛加鎸誨,乃君子愛人之意也。

朱子之後,如真西山、許魯齊、吳草廬亦皆有見于此,而草廬見之尤真,悔之尤切。今不能備錄,取草廬一說附於後。

臨川吳氏曰:「天之所以生人,人之所以為人,以此德性也。然自聖傳不嗣,士學靡宗,漢、唐千餘年間,董、韓二子依稀數語近之,而原本竟昧昧也。逮夫周、程、張、邵興,始能上通孟氏而為一。程氏四傳而至朱,文義之精密,又孟氏以來所未有者。

其學徒往往滯于此而溺其心。夫既以世儒記誦詞章為俗學矣,而其為學亦未離乎言語文字之末。此則嘉定以後朱門末學之敝,而未有能救之者也。夫所貴乎聖人之學,以能全天之所以與我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