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蜀山劍俠 卷二上    P 41


作者:平江不肖生
頁數:41 / 278
類別:武俠科幻

 

蜀山劍俠 卷二上

作者:平江不肖生
第41,共278。
正說之間,忽見一道光華從空飛降。來人正是輕雲,手中拿着兩封柬帖,標明拆看次序。那柬帖正是妙一夫人的飛劍傳書,先是金蟬接到。因金蟬霹靂劍僅比紫郢劍稍次,勝過眾人,可以幫助防守。

又因有一封柬帖標有取寶之法,才請輕雲下來,交與靈雲。靈雲先朝柬帖跪拜,打開第一封一看,不由心中大喜。顧不得先說別的,忙請輕雲將那青蛇形飛劍帶了上去,交與寒萼代收。再約秦紫玲與朱文,連她本人一同下來,相助收寶。



  
餘人仍在上面防守。不一會,輕雲將朱、秦二人約到,靈雲才將收寶之法說出。

原來那寶物乃是長眉真人采五行精英,用九九玄功,按七真形相,煉就的七口飛劍。深藏在凝碧崖旁天波壁中腰青井穴中元洞內壁上七個玉石劍囊之內,總名七修,分龍、蛇、檐、龜、金鷄、玉免、蜈蚣七種,各有象形,專破異派五毒,乃是峨眉至寶。長眉真人飛昇之時,因火候尚未純青,未傳門下。用法術將洞穴一齊封閉,由七口飛劍各依生剋,晝夜三次,在洞中自相擊刺磨煉。

僅留了一封柬帖,交與妙一真人。昨日妙一真人算計時日已到,打開柬帖,才知這七口飛劍來歷和收用之法。柬帖上並說因為那日母猿袁星身上來了周甲天癸,五靈脂污了青井穴的法術封鎖,也正值寶物該是出世之期,穴外法術雖然被污,內洞還有兩層封鎖:頭一層便是那石門,第二層是一面六陽玦。這六陽玦如遇午年午月,每日午時陽盛陰衰,物極必反,轉致失了效用。

同時那七口寶劍在洞內互相擊刺,因有生剋關係,較弱的一口,必乘此時被迫穿出,石門阻隔不住,自然隨它本身靈性飛遁。內中有一口玄龜劍,首先化形飛去。第二口蛇形的青靈劍,也在次日相繼飛出。雖然當時收住,如不會運用,仍要飛逃。



  
頭一口玄龜劍飛出之後,落在一個未入門的弟子手內,不久自會珠還。其餘六口,務要早日下手,以免失落異派之手。妙一真人因為與玄真子、苦行頭陀輪流合煉一樣純陽至寶,不能分神,恰好妙一夫人到東海看望,也因有事他去,才用飛劍傳書,命靈雲率領輕雲、朱文等,照長眉真人所傳收劍之法,即時下手。收劍之後,由靈雲收藏,等真人回山,再行分派。

靈雲吩咐好了眾人,傳了咒語,手舉九天元陽尺,念動真言,朝洞門內旋轉的光華一指,金光閃處,光華全斂,一面玉玦,隨着飛入靈雲手內。眾人入內一看,洞中五道光華仍在閃轉騰挪,互相糾結,鬥個不息。正待往裡進步,門外六陽玦一收,寶物好似有了覺察,倏地相次分散,向外便飛。靈雲早有防備,手中九天元陽尺往上一起,先化成一道金虹,往那五道光華圍去。

餘人早各按分派,念動收寶真言,照預說的方位,往左右四壁一指,那五道光華也各依眾人指處,掉轉頭,疾如閃電往壁上飛去,晃眼鑽入壁中不見。靈雲收了元陽尺,見適纔遺失的烏雲神鮫網等寶物仍在地上,因未使用與劍相敵,並未損傷,便取來收好。

同了眾人近前一看,果然有大小七個玉囊嵌在壁上,色如羊脂,與壁相平,僅看出周圍細縫。囊形也與劍形相類,注有古篆劍名:龍名金鼉,蟾名水母,鷄名天嘯,兔名陽魄,蜈蚣名赤蘇。除去玄龜、青靈二劍外,俱在囊內。眾人各用真氣將七個劍囊一齊吸出,忽見金光閃處,壁上空穴全都生長還原,並無縫隙,俱都驚嘆仙法妙用不置。

再看手上玉囊,竟是透明如晶,囊中劍形,俱與名稱相符。

各人高高興興捧了出洞,駕劍光上升穴頂,招呼洞外諸人,同往太元洞內。又向寒萼要過青靈劍,藏入囊中。眾人見那七個劍囊,只龍、蛇二劍最大,約有尺許,小的只三四寸大小。聽靈雲說起收劍經過,才知竟有若干妙用,互相稱賀了一陣。

靈雲便將這天嘯劍取來帶在身上。其餘五劍,金鼉交與紫玲,水母交與輕雲,陽魄交與英瓊,赤蘇交與朱文,青靈交與若蘭,玄龜劍空囊交與芷仙暫時佩帶,靜等教祖回來定奪。靈雲原意,七修劍乃是靈物,三次峨眉鬥劍破異教五毒囊的至寶,劍數太多,既不能全數隨身攜帶,供在室內又恐疏虞,不如分給眾人佩帶,較為穩妥,既非私情贈授,又未傳用法,不過是暫時分着保存,並非有所厚薄。不料隨意一分,引起寒萼許多不快,心中好生怏怏。

紫玲從旁看出,知道靈雲事出無心,寒萼塵孽本重,深恐她倚強任性,入門未久,得罪同門,大是不便,覷着眾人不注意時,偷偷用目示意。寒萼明白乃姊用心,只微微笑了一笑,面容轉趨和藹,仍和往常一樣,尋着若蘭說笑,好似依了紫玲暗示一般。紫玲才放了心。這時靈雲已將妙一夫人的第二封柬帖打開,與眾人傳觀。

原來妙一夫人未到東海以前,路遇諸葛警我。諸葛警我知道妙一夫人道行高超,性情尤其寬厚,同門仙俠無不尊崇,若求她向苦行頭陀緩頰,必蒙允准。上前參謁之後,便稟明笑和尚獲罪之事。並說綠袍老妖何等厲害,笑和尚獨入虎穴,決無幸理,務求夫人援手說情,妙一夫人道:"笑師侄九世苦修,厚根獨具。

苦行道友不久功行圓滿,要用他承繼法統,縱然稍犯清規,不過藉此懲戒,使他早完三劫,磨煉身心,以備異日付託衣鉢之重。此去雖當凶險,定能因禍得福。你既關心同門,且待我到了東海,見了諸位道友,問明前後因由,再作區處。"說罷,別了諸葛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