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蜀山劍俠 卷二上    P 265


作者:平江不肖生
頁數:265 / 278
類別:武俠科幻

 

蜀山劍俠 卷二上

作者:平江不肖生
第265,共278。
三鳳自為猛獅傷了一臂,流血過多,體氣已有損耗,再加這幾年的塵欲錮蔽,她的私心又重,休說初鳳,比起二鳳已是不及。冬秀更是本來凡體,從患難百死之際,僥倖得遇仙緣。她為人雖是聰明好勝,饒有機智,因為心思太雜,于修道人反不相宜。先時同學,不甚覺得,日子一多,所學益發艱深,漸有相形見絀之勢。

她不想自己因資稟有限,反以為是初鳳同金須奴對她和二鳳姊妹有了厚薄,不肯盡心相傳。初鳳於己有幾次救命之恩,還不敢心存恨意。對金須奴卻是嫌隙日深,只是胸有城府,不曾外露罷了。



  
又過了數月,初鳳對於那部《地闕金章》已能自己參悟,無須金須奴從旁解說。並且書上的字也是時隱時顯,除初鳳外,連金須奴有時也不能看出字來,由此初鳳日益精進。他主僕五人,原本定有功課,每當參修之時,俱在子夜。照例由初鳳領了四人跪祝一番,然後捧了仙籙,在宮庭當中圍坐。

初鳳分別傳了二鳳姊妹與冬秀的練法,然後由金須奴持劍侍側,自己對書虔心修悟。等自己習完,再將可傳的傳給金須奴修煉。這日習到天籙的末一章,剛剛通悟,還未練習精熟,上面的字忽然隱去。末章後頁忽現數行偈語,將初鳳姊妹三人和冬秀的休咎成就略微指示。

並有「初鳳照所得勤修,不久便可成為地仙。以後欲參上乘正果,全仗自己修持,積修外功,萬不可少。餘人仙緣較淺,全視各人自己能否虔心參悟,力求正果為定,不可妄多傳授,因而自誤」等語。

初鳳看完,剛剛起身跪謝,那書忽從手上飛起,化成一片青霞籠罩全庭,頃刻消散。初鳳知道自己道將學成,仙籙先期化去,便將書上偈語當眾說了。二鳳雖然失望,知道仙緣注定,還不怎樣忿怨。冬秀和三鳳俱知金須奴火煉玉匣,搶出天籙之事。

這次天籙飛去,見他滿面笑容,躬身侍立在側,並未動手,若無其事一般。猜他已將天籙學全,必有防它化去之策,卻故意不讓大家學全,由它化去。情知所學還不及初鳳的一半,原想只要書在,日久自和初鳳一般,能夠自己參悟。這一化去,雖說初鳳厚愛同懷,情重友深,也未必敢違了天籙偈語,私相授受。


  

越想越恨,越想越難受,竟然放聲大哭起來。經初鳳勸勉了一陣,才行悶悶而罷。冬秀更因哭時金須奴未來解勸,好似面有得色,越發把他恨在心裡。

光陰易過,轉眼十年。二鳳雖然比初鳳相差懸遠,因為始終安分虔修,倒也不在話下。

惟獨三鳳和冬秀俱是好強爭勝之人,除平時苦心練習,磨着初鳳傳授外,總恨不能有點甚麼意外機緣遇合,以便出人頭地。初鳳受她二人纏繞不過,也曾破例傳授。二人意總未足,幾次請求初鳳準她二人出海雲遊,尋訪名師,以求正果。初鳳記着老蚌之言,歸期將屆,再三勸阻,好歹等恩母回來,再行出外。

冬秀表面上還不違抗,三鳳哪裡肯聽,姊妹二人閙了好幾次,終究三鳳帶了冬秀不辭而別。

她二人走沒多日,老蚌居然重回地闕,初鳳、二鳳自是心喜。接進宮中,一問經過,才知老蚌蛻解後,便投生到浙江歸安縣一個姓仇的富戶家中為女。因乃母生時,夢見明珠入懷,取名慧珠。生後一直靈根未昧。

七歲上父母雙亡,正遭惡族欺凌,遇見天台山白雲庵主明悅大師看出她的前因,度往庵中,修煉道法一十二年。大師因她不是佛門弟子,命中只該享受地闕清福,始終沒有給她剃度,傳了許多小乘法術。圓寂之時,指明地點,命她仍舊迴轉紫雲故里。她領了遺命同幾封密偈,尋到紫雲宮海面,用小乘佛法叱開海水,直達宮中與初鳳等相見。

此時慧珠已是悟徹前因,一見只有三鳳不在,便問何往。初鳳便將姊妹三人安樂島報完父仇,以及二鳳、三鳳貪戀紅塵,在島上一住三年,自己勸說不聽,回宮苦守,玉柱開放得了許多奇珍;後來收金須奴和龍鮫,救回二鳳姊妹和冬秀;三鳳性傲,不聽約束,日前與冬秀私自出走,說去尋師學道,曾命金須奴出宮追趕,也未尋回等事,一一說了。

慧珠道:"三鳳真想不開。我常聽師父說,我們這座地闕仙宮深居地心,為九地靈府之一。只須等你將那部《地闕金章》中修道之法煉成以後,我同你姊妹三人帶了宮中異寶,再出去將外功積修圓滿,那時重歸仙府,縱不望飛昇紫闕,一樣可求長生不老,永享地闕清福,比起天仙,相去能有幾何?她這一出去,萬一誤入歧途,豈非自誤仙業?你說那冬秀一個尋常凡女,遭遇仙緣,也這等不知自愛,跟着胡行,尤其大是不該。我本想回宮以後從你煉法,道未煉成,不再出世。

她這一走,我便放心不下,只好趁她二人迷途未遠以前趕去,將她們追了回來,以免一落左道旁門,便無救藥。我經此番塵劫,僅學了點小乘法術。在我未把天籙道法煉成,元神重孕嬰兒之前,本不願出海問世。只因你的道力雖已有了根柢,無奈自幼隱居海底,塵世閲歷太淺,對於目前正邪各派中人物無甚聞知,恐遇上時難以辨別。

二則三鳳心性既變得如此倔強,先不聽話而去,豈肯出海之後再隨你回來?有我同去,畢竟要聽話些。我雖無甚高深本領,但是自幼隨了師父雲遊天下,哪一派的人物差不多都有一半面之緣。就是不認得的,也能一望而知。再者師父臨飛昇以前,曾傳我內照前知之法,為日尚淺,縱難及遠,對於目前事物,一經湛定神明,歸心反視,便能略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