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蜀山劍俠 卷二下    P 60


作者:平江不肖生
頁數:60 / 368
類別:武俠科幻

 

蜀山劍俠 卷二下

作者:平江不肖生
第60,共368。
三鳳如非輕視飛娘,又貪着她那崆峒至寶,結局固不至于那般慘法。同時如非激走李玉玉,南海雙童等第一次偷入紫雲官,到了緊要關頭,便要妄用妙一真人法寶,二次入宮,怎會那般容易?固然三鳳命該如此,大半也是倒行逆施,孽由自作。當三鳳和李玉玉鬥口時,南海雙童同了金蟬、石生竟在慧珠陣門開放之際,乘虛隱身而入。休說三鳳、冬秀、慧珠三人不曾看見,連飛娘那樣機警的人,也為陣法一收一放,光霞瀲灧所亂,又在忿怒頭上,當時通沒絲毫覺察。

一任南海雙童等憑着法寶隱護,如入無人之境,尾隨在三鳳身後,通行無阻,直往宮中飛去。



  
話說李玉玉罵了三鳳幾句,帶著滿腔盛氣,出了甬道,隱身往亭外一看,敵人大半仍都聚集在一塊石坪之上,互相指點煙嵐,談笑風生,如無其事一般。知道敵人絶非畏懼甬道中神沙陣法,不是等候援兵,便是待時而動。因為看出敵人聚集之處雖然無何異狀,卻是殺氣隱隱,內中一個矮小少女,老是注目亭內,神色舉動,尤為可疑。先前在海上,為神雷震散妖法,逃回甬道時,敵人已有防備,正待施為,這半日工夫,必更設置周密。

自己仗着煉就神目,僅能看出一點破綻,卻不知陣法,明知近前無幸。一則就此回山,必為紫雲三女所笑,心不甘服,二則敵人除後來二道童不見外,就中幾個幼童,生就仙根仙骨,神采奕奕,丰姿夷沖,真是一個勝似一個,不消說都是歷劫多世的童男。尤其是先前交手的金蟬,俊美絶倫,此時已不知何往,料是埋伏在側。回憶適纔,越想越愛,哪裡捨得丟下。

獃看了一會,一時色令智昏,心想:「敵人防衛嚴緊,眾寡相懸,自己既不便上前涉險,只有和先前一樣,將他們先引出防地,金蟬必要出現。那時再用桃花七煞銷魂網,將心上人困倒,攝回山去享用。此外更無別法。」想到這裡,便即現身出去。

那李玉玉看出神色有異的少女,正是女神嬰易靜。因為先前在暗礁之上設伏誘敵,不但沒有成功,還几乎使自己人吃了大虧。自從南海雙童來到,用仙府神雷驚走敵人之後,輕雲主張既和敵人正式交手,又有許飛娘在內中策動,眾人無論在哪裡聚集,俱是一樣。暗礁地勢雖好,但是相隔遙遠,呼應不靈。


  

不如就在亭外相機應付,以待時至。又因敵人善於隱身,仍請易靜施展仙法,暗中埋伏,以作準備。那南海雙童,從未學會道法時,便立志要手刃親仇。這次藉口妙一真人之命,要到三女生日之時,才行領眾入宮。

早就想弟兄二人先往宮中查看一回虛實,能得手便將仇人刺死一兩個。恐眾人跟去不便,知道輕雲入門較久,隱然為諸人表率,便向她請命一往。輕雲知他們志切親仇,頗為嘉許,只囑咐小心行事,不可大意。金蟬、石生本來等得不甚耐煩,尤其石生關心乃母,恨不得早早救出才能放心,更是執意非去不可,輕雲攔他不住。

易鼎、易震也要偕往,被易靜止住。

南海雙童同了金蟬、石生去後,易靜因適纔所見妖尼善於隱遁,行蹤飄忽,早晚必有詭計。恐她隱身來犯,除用乃父所傳先天易數奇門禁法將眾人存身所在四下埋伏,等敵人入阱外,一面運用神目,注視着延光亭內動靜,以防萬一。易靜這一雙神目,雖不能像金蟬慧眼透視雲霧,洞燭幽冥,因為道法較深,經歷宏廣的緣故,若論矚機察微,防患于萌,卻是要強得多。一見四人方入亭內,那甬道口外忽然閃過一片五色煙光,還疑是敵人存心將陣門開放。

後又見四人入甬道時,倏地將身形隱去,又不似遇敵之狀。正在猜疑,不消半盞茶時,甬道口中隱隱飛射出一片極微薄的桃花煙光,頗與妖尼在海上逃走時所見相類。以易靜的目力,那般留神觀察,僅略看出一絲痕跡。其餘諸人,竟是毫無所見。

易靜斷定是桃花妖尼要來作怪,暗中與眾人打了一個招呼,各自小心,加緊防備,決計不使妖尼再行漏網。剛在準備,李玉玉已現身出來,飛至亭外,且不近前,指名要金蟬上前相會。易靜見妖尼停步不進,猜她看破埋伏,也甚驚異。正要出戰,英瓊生性疾惡如仇,早聞妖尼淫賤凶頑,哪還見得這輕狂模樣,口中說得一聲:"易道友和周師姊只防備空中,斷她歸路,待小妹前去除她。

「說時,一指劍,早連人飛上前去,更不答話,一道紫光,直取李玉玉。李玉玉看出這道劍光不比尋常,不禁大吃一驚。暗忖:」日前聽飛娘說起峨眉門下有兩個女子,一名英瓊,一名周輕雲,各有一口寶劍,一名紫郢,一名青索,乃玄門奇珍,仙家至寶。如是合壁連用,同時施為,無論哪一派的有名飛劍,均非其敵。

此女所用紫光,比起先前金蟬的一道紫光,要勝強得多,必是那口紫郢劍無疑。勁敵當前,稍一不慎,便吃大虧,進退都須神速才好。

"一面想,不敢輕用自己的劍,早把九九八十一口桃花飛刀放起空中。明知自己飛刀雖多,決不能把敵人飛劍損傷分毫,只不過將敵人劍光敵住,相鬥片時,等將心上人引出,好施展那桃花七煞銷魂網,也不再有貪多之想,一得手便即逃回山去。異日約了師門能者或約異派的能人,再來紫雲宮尋找三鳳,以洗今日之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