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蜀山劍俠 卷三上    P 24


作者:平江不肖生
頁數:24 / 507
類別:武俠科幻

 

蜀山劍俠 卷三上

作者:平江不肖生
第24,共507。
因知此寶厲害,不敢再進。看神氣,妖人非擒即逃。既有玉清大師主持,無庸上前,便各立定觀看。

晃眼之間,光霞盡斂,月光之下,疏林平崗依舊清澈,玉清大師也已現身。相隔不遠,倒着一個矮胖道人。知陣法已收,忙趕過去一看。妖人只有一條右臂,左臂似早斷去。



  
人被仙法禁制,並不曾死。一雙碧眼,直射凶光,襯得相貌愈加獰厲。身背一個大藍葫蘆,已經震為兩半。地上好些綠色沙子,有的妖焰將滅,猶有餘光未盡,如螢火蟲一般略閃即滅。

鬼火熒熒,遍地皆是,轉瞬俱都消滅。眾人正待詢問妖人來歷,大師道:「有勞劉道友將這妖孽提往後洞,我少停即來。諸位道友如願同往,也可前去。」眾人中只白水真人劉泉多識異派妖邪,已認出那妖人正是廬山神魔洞白骨神君的愛徒碧眼神佛羅梟。

知他師徒慣用新近死人的白骨和精魂餘氣祭煉各種惡毒法寶,厲害非常,不禁大為驚訝。因見羅梟凶睛閃爍,恐防暗算反噬,不敢疏忽。正想行法攝入後洞,不用手去沾他。玉清大師看出劉泉慎重,笑道:"這廝的白骨箭叉和幽靈妖火,俱都為我所破。

因不願污這庵前淨土,我又不是主體,特地送到鄭師叔那裡用太乙火煉,使其形神俱滅,免為人害。他已為神雷所傷,知覺全失,不能出聲,只元神尚在。可告顛仙,無須問供,便即誅戮。反正是為劫寶而來,就是他知覺未喪,也必不吐。

明晚這種妖邪來的正多,不值與他多費唇舌,就這麼提將去好了。"


  

劉泉雖己放心,但暗忖:「這廝雖說法寶全喪,看他凶睛閃閃,至多不過身受禁制,大師怎說他知覺已失,連話都不會說呢?按說大師萬無看錯之理。」心中奇怪,故意喝道:「羅梟,你認得我麼?」羅梟凶睛怒突,意似憤極。劉泉越料他知覺未死,見玉清大師示意催走,毒蛇在手,終以小心為是。便將羅梟攔腰提起,暗中戒備,往後洞飛去。

只見洞已開放,等將羅梟擒進,一陣煙光閃過,洞門重又閉上。顛仙見有妖人擒來,好似早在意料之中,絲毫未以為意。從容由身上取出一個玉環向空一擲,化為一個二尺許的光圈飛向洞頂,凌空懸着。劉泉會意,便將羅梟往上一拋,恰好攔腰束住。

跟着玉清大師便率眾趕到,閉洞之後,說道:「乙真人伏魔旗門端的神妙。現經運用,本庵連這洞府俱在籠罩之中,稍有警兆,立即知覺,便不行法封洞也無礙了。」顛仙道:「話雖如此,妖屍饒有靈機,終以謹慎為是。這廝是怎被擒住的?」玉清大師笑道:"當鐵姝被魔母喚去,我收法之際,心神微動,暗中留神查看,已知有異。

因這廝曾得白骨老妖真傳,自在九華為盜肉芝,被金蟬道友飛劍斷去一臂,乘機用他本門解體分身法化血遁回山去以後,立誓報復前仇,苦心修煉,頗有一些鬼祟門道。我只知道妖人在側窺伺,竟不知他藏處。惟恐當時打草驚蛇,被他逃走,故作不知,露出空隙,同眾道友徑直回庵。實則暗中已將旗門倒轉,隱去形蹤。

可笑這廝真個膽大,先見魔女被困狼狽之狀,明知厲害,仍伏伺了一陣,見無甚動靜,終忍不住。因不知此寶來歷妙用,以為我已收寶回庵,庵前縱有甚埋伏禁制,照他師傳妖法,決困不住,妄想試探着入庵窺伺我們虛實。適纔出庵查看,這廝已經入伏,正在東馳西竄,衝突不出。他還以為身形已隱,人看不出。

卻不想他那一身邪氣,如在遠處潛伏,或許難於發覺,相隔這麼近,不比初來時,是在左側危崖之上,本就一目瞭然,何況身在伏中,更易發覺。他不見人,人卻見他,稍一發動陣法,原形立現。他見庵門忽隱,雲霧四起,迷茫無路,已覺不好。等我入陣現身,竟妄想以所煉妖法和幽靈陰火取勝。

白骨老妖與妖屍谷辰路道相同,這廝是他門下,定然二妖相合,奉命而來。意欲生擒,拷問機密,因妖屍長於地聽之術,恐被驚覺。便一面破去妖法,假裝發動旗門中的乾天神雷,將這廝震迷;一面又和劉道友等述說,故意呼喚這廝,讓妖屍聽去,然後擒來這裡。實則這廝只是吃仙法禁住,知覺一點未喪,只要解禁,即能出聲言動。

我們只知妖屍此次蓄謀大舉,他也惟恐我們算出底細,洞中設有魔法,顛倒蹤跡,因此底細難知。難得生擒到他的手下死黨,此時又無甚事。尋常拷問,他必不招。師叔最精五行禁制妙法,何不試上一試?此法雖然殘酷,這廝師徒積惡如山,已經滿盈,以暴制暴,也不為過。

師叔以為如何?"

鄭顛仙笑道:「妖屍不知可會被你瞞過麼?」玉清大師道:"我也想到這等做作,他未必不疑。不過這廝乃是白骨老妖愛徒,如恐泄露機關,徑下毒手,一則現正二妖合力,需人相助之際,惟恐白骨老妖不快;二則我應變迅速,擒到以後,先放眾道友入陣,將他送來此地,然後就全陣收去。妖屍便是不顧友情,想下毒手置這廝于死地,先有旗門仙法阻隔,嗣又移來這裡,也辦不到。適纔劉道友走後,我曾細心觀察,並無朕兆。

妖屍也許信以為真,當這廝真個失去知覺了呢。否則那白骨老妖居心狠毒,與妖屍不相上下,又是他的徒弟,下手更易。妖屍既有求於人,即有顧忌。他知這廝已落敵手,萬無生路,與其任他泄露機密,還受無邊痛苦,倒不如由他自行處死好得多,豈有聽其自然之理?「顛仙道:」話雖如此,我看這廝目露凶光,只有憤恨,而無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