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唐詩鑑賞中    P 146


作者:唐代詩人
頁數:146 / 159
類別:古典詩

 

唐詩鑑賞中

作者:唐代詩人
第146,共159。
「齊唱郢中歌」以下六句進一步通過聽覺來描寫農民勞動的情緒。在農夫們一片整齊的哼唱中時時穿插進一陣陣嘲嗤的大笑,憂鬱的情調與活躍的氣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歌聲雖然哀怨,但並無沉悶之感。「但聞」、「不辨」、「此必」扣住詩人從郡樓下望的角度描寫,雖然樓上人聽不真歌詞和嘲嗤的內容,卻傳神地表現了農民們樸野而又樂天的性格特徵,繪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風鄉俗。「怨響音」是農民們在繁重勞動和艱難生活的重壓下自然流出的痛苦呻吟,而「時時一大笑」則爆發出他們熱愛生活、富於幽默感的旺盛活力。時怨時嘲的情緒變換,暗示了農民對現實的不滿,這就與下文農夫對計吏的嘲諷取得了照應。

尤其高明的是,詩人沒有描寫勞動時間的推移過程,而僅用「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寫點明插秧已畢,使場景自然地從水田轉移到村路。炊煙裊裊、鷄犬奔啄的四句景色點綴承上啟下,展現了農民勞動歸來時村落裡寧靜和平而微帶騷動的氣氛,同時引出計吏的登場,將全詩前後兩部分對比的內容天衣無縫地接合成一個完整的場面。計吏烏帽長衫的打扮出現在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農婦田夫白裙綠衣的襯托下,不但顯示出計吏與農夫身份地位的差別,而且使人聯想到它好象一個小小的黑點玷污了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間辛勤勞動的純樸氣氛一樣。計吏的自我介紹引出田夫與他的對話,着一「自」字,巧妙地表現了計吏急於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對計吏的應酬頗含深意。「君家儂定諳」,說明田夫知道計吏本來也是出身于附近鄉村的。「一來長安道,眼大不相參」,諷刺計吏一旦當上官差,去過一趟長安,便與鄉鄰不是一路人了。話雖是對「這一個」計吏而發,卻也概括了封建社會世態炎涼的普遍現象,揭示了官貴民賤的社會關係的本質。計吏沒有聽出田夫話裡的諷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辭,藉機大肆吹牛。這一「笑」正顯出他的愚蠢。「長安真大處,省門高軻峨,儂入無度數」,活畫出尚未脫掉土氣的計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虛榮淺薄的性格。「昨來補衛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詩諷刺的重點。既然計吏的姓名補入朝廷禁軍的缺額,只須拿出些筒竹布便賄賂得來,那麼官職當然也可隨意買賣了。「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這種推測既是計吏的自誇,也道出了詩人的憂慮。但讓這話出自一個小小的計吏之口,則收到比詩人直接議論更強烈的效果。連計吏都覺得官價便宜,更可見出皇家衛士名額之賤,朝廷賣官鬻爵之濫。全詩寫到計吏得意忘形地預卜自己將會高升的前途時便戛然而止。聽了這一席話田夫的反應如何,則讓讀者自己去想象,這就留下了無窮的餘味。這一段對話全用口語,寥寥數言,樸素無華,卻傳神地表現出農夫與計吏這兩個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徵,體現了詩人通俗活潑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語言特色。

這首詩繼承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優秀傳統,以俚歌民謡揭露重大的社會問題,在詼諧嘲嗤中寄寓嚴肅的政治意義,以平凡真實的生活顯示深刻的主題思想,從藝術結構、敘事方式、細節描寫到人物對話都深得漢樂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現出詩人明快簡潔幽默的獨特風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藝術價值為中唐新樂府運動增添了光彩。

(葛曉音)

平蔡州三首(其二)

平蔡州三首(其二)

劉禹錫

汝南晨鷄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淚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元和十二年(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軍雪夜襲破蔡州,活捉了割據抗命的淮西藩帥吳元濟。劉禹錫滿懷激情地寫作此詩,熱烈讚頌這一重大勝利。

蔡州,天寶時為汝南郡。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樂府《鷄鳴歌》成句:「東方欲明星爛爛,汝南晨鷄登壇喚」,句中「汝南」兩字彷彿專為此詩而設,信手拈來,可謂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襲,正好至翌日晨鷄啼鳴而奏功,二巧;雄鷄一唱天下白,隱含官軍克複蔡州城、人民重見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備興句的性質,三巧。細繹詩意,其地、其時、其事無一不巧,可謂巧合無垠,深切樂府神理而又全不着痕跡。次句「城頭鼓角」四字說到了平蔡州的戰事。這次戰役是奇襲,判軍猝不及防,在睡夢中就被解除了武裝,敵我雙方沒有經過激烈的廝殺,而李愬又極富於指揮才能,城破以後號令嚴明,一無所犯,所以連善悲的鼓角聲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和平」了。開頭兩句用常語寫奇襲,而務于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其實筆運千鈞,而又能舉重若輕,不同凡響。淮西藩帥判亂達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發動多次征討,都以損兵折將告終。李愬出敵不意,攻其不備,一舉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戰,殺人盈城」,平蔡之戰,卻几乎是兵不血刃,簡直是個奇蹟。劉禹錫不去正面描寫奇襲的險艱,也不去正面描寫李愬的智勇,而是竭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鷄報曉、鼓角不悲的和平氣氛。這樣寫,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蹟愈顯,取徑之曲,全在藉端托寓。《藝概。詩概》所謂「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這兩句適足以當之。

接下來兩句用速寫手法,表現人民對於平叛事業的擁護。說「道旁」而不說「道中」,是暗示讀者,「道中」正有大隊官軍在行進。「憶舊事」實際上是一種對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隊隊雄赳赳的官軍,引起了深沉的回憶。他見過天寶盛世,享受過國家統一的太平,也經歷過安史之亂後,蔡州淪為叛軍巢穴的痛苦。「憶舊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對於國家統一的熱烈嚮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義。

詩的後四句敘老人語,「官軍入城人不知」一句與開頭兩句相關合,盛讚李愬用兵如神。最後兩句為喜極之語。從天寶末到元和十二載,已有六十多年之久,歷史即將翻過這黑暗的一頁,老人于遲暮之年而出乎意外地睹此快事,頓覺無比欣慰、滿眼光明,對國家的中興充滿着希望。至此,全詩主旨順勢托出,一筆作頌,一筆作收,流吐毫不費力,而不盡之意,仍在篇外。詩中特別標明「元和十二載」,是出於詩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筆將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傳千古。

這詩寫得通俗易懂、流走飛動,而又不失之淺近。既平易流暢而又精煉,顯示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才能。清人翁方綱說,劉禹錫此詩「以《竹枝》歌謡之調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石洲詩話》卷二),一語道出了它的藝術價值。

(吳汝煜)

蜀先主廟

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蜀先主廟》是劉禹錫五律中傳誦較廣的一首。蜀先主就是劉備。先主廟在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節東),本詩當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