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魏書 下    P 335


作者:魏收
頁數:335 / 623
類別:歷史

 

魏書 下

作者:魏收
第335,共623。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即五精之帝也。《禮記王制》「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論語》「禹卑宮室,儘力於溝洫」,「惡衣食致美于黻冕」。何有殿庭之樂過于天地乎!失禮之差,遠于千里。莫漢孝武帝東巡狩封禪,還祀泰一于甘泉,祭后土于汾陰,皆盡用,明其無減。普泰元年,前侍中臣孚及臣瑩等奏求造十二懸,六懸裁訖,續復營造,尋蒙旨判。今六懸既成,臣等思鐘磬各四,鈑鐏相從,十六格宮懸已足,今請更營二懸,通前為八,宮懸兩具矣。一具備于太極,一具列于顯陽。若圜丘、方澤、上辛、四時五郊、社稷諸祀雖時日相礙,用之無闕。孔子曰:周道四達,禮樂交通。《傳》曰:「魯有禘樂,賓祭用之。」

然則天地宗廟同樂之明證也。其升鬥權量,當時未定,請即刊校,以為長準。



  
周存六代之樂,《雲門》、《咸池》、《韶》、《夏》、《濩》、《武》用於郊廟,各有所施,但世運遙緬,隨時亡缺。漢世唯有虞《韶》、周《武》,魏為《武始》、《咸熙》,錯綜風聲,為一代之禮。晉無改造,易名《正德》。今聖朝樂舞未名,舞人冠服無準,稱之文、武舞而已。依魏景初三年以來衣服制,其祭天地宗廟:武舞執干戚,著平冕、黑介幘、玄衣裳、白領袖、絳領袖中衣、絳合幅褲襪、黑韋鞮;文舞執羽龠,冠委貌,其服同上。其奏于廟庭:武舞,武弁、赤介幘、生絳袍、單衣練領袖、皁領袖中衣、虎文畫合幅褲、白布襪、黑韋鞮;文舞者進賢冠、黑介幘、生黃袍、單衣白合幅褲,服同上。其魏晉相因,承用不改。古之神室,方各別所,故聲歌各異。今之太廟,連基接棟,樂舞同奏,于義得通。

自中煩喪亂,晉室播蕩,永嘉已後,舊章湮沒。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工伎相傳,間有施用。自高祖遷居,世宗晏駕,內外多事,禮物未周。今日所有《王夏》、《肆夏》之屬二十三曲,猶得擊奏,足以闡累聖之休風,宣重光之盛美。伏惟陛下仁格上皇,義光下武,道契玄機,業隆寶祚,思服典章,留心軌物,反堯舜之淳風,覆文武之境土,飾宇宙之儀刑,納生人于福地,道德熙泰,樂載新聲,天成地平,於是乎在。樂舞之名,乞垂旨判。臣等以愚昧參廁問道,呈禦之日,伏增惶懼。

詔:「其樂名付尚書博議以聞。」

其年夏,集群官議之。



  
瑩覆議曰:「夫樂所以乘靈通化,舞所以象物昭功,金石播其風聲,絲竹申其歌詠。郊天祠地之道,雖百世而可知;奉神育民之理,經千載而不昧。是以黃帝作《咸池》之樂,顓頊有《承雲》之舞,堯為《大章》,舜則《大韶》,禹為《大夏》、湯為《大濩》,周曰《大武》,秦曰《壽人》,漢為《大予》,魏名《大鈞》,晉曰《正德》。雖三統互變,五運代降,莫不述作相因,徽號殊別者也。皇魏道格三才,化清四宇,奕世載德,累葉重光,或以文教興邦,或以武功平亂,功成治定,於是乎在。及主上龍飛載造,景命惟新,書軌自同,典刑罔二,覆載均于兩儀,仁澤被于四海,五聲有序,八音克諧,樂舞之名,宜以詳定。案周兼六代之樂,聲律所施,咸有次第。滅學以後,經禮散亡,漢來所存,二舞而已。請以《韶舞》為《崇德》,《武舞》為《章烈》,總名曰《嘉成》。漢樂章云:『高張四縣,神來燕饗。』宗廟所設,宮懸明矣。計五郊天神,尊於人鬼;六宮陰極,體同至尊。理無減降,宜皆用宮懸。其舞人冠服制裁咸同舊式。庶得以光贊鴻功,敷揚大業。」

錄尚書事長孫稚已下六十人同議申奏,詔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以『成』為號,良無間然。又六代之舞者,以大為名,今可準古為《大成》也。凡音樂以舞為主,故干戈羽龠,禮亦無別,但依舊為文舞、武舞而已。余如議。」

初,侍中崔光、臨淮王彧併為郊廟歌詞而迄不施用,樂人傳習舊曲,加以訛失,了無章句。後太樂令崔九龍言于太常卿祖瑩曰:「聲有七聲,調有七調,以今七調合之七律,起於黃鐘,終於中呂。今古雜曲,隨調舉之,將五百曲。恐諸曲名,後致亡失,今輒條記,存之於樂府。」

瑩依而上之。

九龍所錄,或雅或鄭,至于謡俗、四夷雜歌,但記其聲折而已,不能知其本意。又名多謬舛,莫識所由,隨其淫正而取之。

樂署今見傳習,其中復有所遺,至于古雅,尤多亡矣。

初,高祖討淮、漢,世宗定壽春,收其聲役。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聖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四聲,總謂《清商》。至于殿庭饗宴兼奏之。

其圜丘、方澤、上辛、地祗、五郊、四時拜廟、三元、冬至、社稷、馬射、籍田,樂人之數,各有差等焉。

志第十五 食貨六

夫為國為家者,莫不以谷貨為本。故《洪範》八政,以食為首,其在《易》曰「聚人曰財」,《周禮》以九職任萬民 ,以九賦斂財賄。是以古先哲王莫不敬授民時,務農重谷,躬親千畝,貢賦九州。且一夫不耕,一女不織,或受其饑寒者。饑寒迫身,不能保其赤子,攘竊而犯法,以至于殺身。跡其所由,王政所陷也。夫百畝之內,勿奪其時,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既飽且富,而仁義禮節生焉,亦所謂衣食足,識榮辱也。晉末,天下大亂,生民道盡,或死於干戈,或斃于饑饉,其幸而自存者蓋十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