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羅馬帝國興亡史    P 58


作者:吉本
頁數:58 / 319
類別:西洋古代史

 

羅馬帝國興亡史

作者:吉本
第58,共319。
這類議論似乎一直被用來為日益失去其存在理由的摩西戒律進行辯護;但是我們的飽學的聖職人員卻已不辭辛勞對舊約全書中含糊的語句和使徒們的意義不明的行為作出了大量解釋。這裡,我們應該逐步揭示福音教義的整個體系,並以十分慎重和委婉的態度作出與猶太教的意向和偏見都難以相容的裁決。
耶路撒冷教會的歷史生動地證明了這種謹慎措施的必要,也證明了猶太教在它的各教派的思想上產生的深刻印象。
最早的一批15名耶路撒冷主教全都是受過割禮的猶太人;他們所領導的會眾完全把摩西的戒律和基督的教義結合起來了。
一個在基督死去僅僅40天后建立起來,而且在許多年中一直在他的使徒直接監督下活動的,教會的原始傳統,會被看作是正統基督教的一面旗幟,那是很自然的事。遠方的教會經常求助於他們的可尊敬的「母會」,並慷慨捐資以解救她的急難。但是,當許許多多富有的教會團體在帝國的各大城市,安條克、亞歷山大里亞、以弗所、科林斯和羅馬建立起來以後,各基督教殖民地對耶路撒冷原有的敬重便在不知不覺中減弱了。


  
曾為教會奠定基礎的猶太入教者,或後來所說的拿撒勒人,很快就發現自己已陷入由多神教的各種教派來到基督的旗幟之下的日益增加的會眾的包圍之中:而那些經他們的特別使徒的同意,擺脫了摩西宗教儀式的不堪忍受的沉重負擔的非猶太人,最後卻又拒絶讓他們的更為拘謹的同教弟兄分享當初他們曾為自己的活動苦苦爭取的容忍。猶太人的神廟、城市和公共教會的毀滅,使拿撒勒人十分傷心;因為他們在習俗方面,雖然不是在信仰上和那些不敬神的同胞始終保持着親密的關係;關於他們這些同胞遭受不幸的原因,異教徒認為是由於最高神靈的鄙棄,而基督教徒卻更為恰當地說,是因為他的震怒。拿撒勒人從耶路撒冷的廢墟上撤出來,來到約旦河東岸一個名叫佩拉的小鎮,在那裡,這個古老的教會在寂寞、淒涼之中度過了60多年的時光。他們仍然能享受經常朝拜聖城的歡樂,並抱著有一天還能重建這些天性和宗教都教導他們既愛且敬的神廟的希望。


  
然而,最後在哈德良的統治下,猶太人的不顧死活的宗教狂熱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羅馬人,為他們屢屢叛亂的行為所激怒,不惜以非同一般的嚴峻態度行使他們的勝利者的權力。
皇帝在錫昂山上修建了一座被稱作埃利亞卡皮托利納的新城,並賦予它以殖民地的特權;他宣稱任何猶太人如果膽敢走近該城便將受到極為嚴厲的懲罰,並在那裡安置一隊羅馬步兵以加強對命令的執行。
拿撒勒人現在只有一條路可以避開這對他們普遍適用的禁令了,而在這裡現世利益的影響增強了真理的力量。
他們選舉出馬爾庫斯作為他們的主教,他是一個非猶太民族的高級教士,而且非常可能出生於意大利或某個拉丁省。在他的勸導之下,這個教區的絶大部分人都放棄了一個多世紀以來他們一直奉行的摩西戒律。通過這樣自願犧牲掉舊日的習慣和成見,他們才買得了自由進入哈德良殖民地的權利,並更為牢固地和正統基督教會團結起來。
當錫昂山重新恢復了耶路撒冷教堂的名聲和榮譽的時候,創立異端邪說和製造分裂的罪名便被加在剩餘的一小部分拒絶追隨拉丁主教的不知名的拿撒勒人身上。他們依然保存着在佩拉的舊日的住地,逐步向大馬士革附近一帶的村莊擴展,並在敘利亞的現在名叫阿勒頗,當時被稱為貝羅依的城市中,組建了一個影響不大的教會。拿撒勒人這個稱呼用在那些信仰基督的猶太人身上,被認為未免過于尊貴,因而很快,因為他們被認為智力低下、處境貧困,而獲得伊比奧尼派這個輕蔑的稱呼。在耶路撒冷教堂重新恢復數年以後,一個衷心承認耶穌為救世主,但仍繼續奉行摩西戒律的人,是否也有得救的希望,卻成為一個可疑的引起爭議的問題了。
殉道者查士丁由於天性仁厚,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回答;雖然他講這話時十分猶豫,但他仍然決定為這種不完全的基督徒着想,表示如果他們只是自己實行摩西的各種儀式,但並不認為它普遍運用或需要而加以推廣,則仍可得救。然而當有人追問賈斯丁教會的態度如何的時候,他承認在正統基督教徒中,有很多人不但把那些猶太弟兄排除在得救的希望之外,而且在一般的朋友交往、互相宴請和社交生活中,也拒絶與他們接觸。憑常理也可以想到,更為激烈的意見必會壓倒一些較溫和的看法;因此在摩西的信徒與基督的信徒之間,始終存在着一條使兩派分離的鴻溝。不幸的伊比奧尼派被一種宗教視為叛教者加以拒絶,而另一個宗教又認為他們是異端分子而加以排斥,這便使他們看到,他們非採取一個更為明確的立場不可了;因而,雖然遲至公元4世紀時還可以找到這一逐漸消亡的教派的一些殘跡,但它實際已在不知不覺中消融在基督教教會或猶太人的教會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