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莊子詳解    P 41


作者:莊子
頁數:41 / 161
類別:中國哲學

 

莊子詳解

作者:莊子
第41,共161。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齕草飲水①,翹足而陸②,此馬之真性也。雖有義台路寢③,無所用之。及至伯樂④,曰:「我善治馬。」燒之⑤,剔之⑥,刻之⑦,雒之⑧,連之以覊⑨,編之以皁棧⑩,馬之死者十二三矣(11)。饑之,渴之,馳之(12),驟之,整之(13),齊之,前有橛飾之患(14),而後有鞭之威(15),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16),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夫埴木之性,豈欲中規矩鉤繩哉?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17)」,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註釋】



  
①齕(h • é):咬嚼。

②翹(qi • áo • ):揚起。陸:通作踛(l • ù),跳躍。

③義(é):通「峨」,「義台」即高台。路:大,正;寢:居室。

④伯樂:姓孫名陽,伯樂為字,秦穆公時人,相傳善於識馬、馴馬。

⑤燒之:指燒紅鐵器灼炙馬毛。

⑥剔之:指剪剔馬毛。

⑦刻之:指鑿削馬蹄甲。

⑧雒(lu • ò)之:「雒」通作「烙」,指用烙鐵留下標記。

⑨連:系綴,連結。覊(j • ī):馬絡頭。(zh • ì):絆馬腳的繩索。

⑩皁(z • ào • ):飼馬的槽櫪。棧:安放在馬腳下的編木,用以防潮,俗稱馬床。

(11)十二三:十分之二三。

(12)馳:馬快速奔跑;下句「驟」字同此義。「馳之」、「驟之」,意指打馬狂奔,要求馬兒速疾奔跑。



  
(13)整:整齊劃一;下句「齊」字同此義。「整之」、「齊之」,意指使馬兒步伐、速度保持一致。

(14)橛(ju • é):馬口所銜之木,今用鐵製,謂馬口鐵。飾:指馬絡頭上的裝飾。

(15):「策」字的異體。馬鞭用皮製成叫鞭,用竹製成就叫「策」。

(16)埴(zh • í):粘土。

(17)稱:稱舉,讚揚。

【譯文】

馬,蹄可以用來踐踏霜雪,毛可以用來抵禦風寒,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時揚起蹄腳奮力跳躍,這就是馬的天性。即使有高台正殿,對馬來說沒有什麼用處。等到世上出了伯樂,說:「我善於管理馬。」於是用燒紅的鐵器灼炙馬毛,用剪刀修剔馬鬃,鑿削馬蹄甲,烙制馬印記,用絡頭和絆繩來拴連它們,用馬槽和馬床來編排它們,這樣一來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餓了不給吃,渴了不給喝,讓它們快速驅馳,讓它們急驟奔跑,讓它們步伐整齊,讓它們行動劃一,前有馬口橫木和馬絡裝飾的限制,後有皮鞭和竹條的威逼,這樣一來馬就死過半數了。制陶工匠說:「我最善於整治粘土,我用粘土製成的器皿,圓的合乎圓規,方的應于角尺。」木匠說:「我最善於整治木材,我用木材製成的器皿,能使彎曲的合于鈎弧的要求,筆直的跟墨綫吻合。」粘土和木材的本性難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圓規、角尺、鈎弧、墨綫嗎?然而還世世代代地稱讚他們說,「伯樂善於管理馬」而「陶匠、木匠善於整治粘土和木材」,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過錯啊!

37講: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①。彼民有常性②,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③;一而不黨④,命曰天放⑤,故至德之世⑥,其行填填⑦,其視顛顛⑧。當是時也,山無蹊隧⑨,澤無舟梁⑩,萬物群生,連屬其鄉(11),禽獸成群,草木遂長(12)。是故禽獸可系覊而游(13),鳥鵲之巢可攀援而(14)。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15),惡乎知君子小人哉(16),同乎無知(17),其德不離(18);同乎無慾,是謂素樸(19)。素樸而民性得矣。

及至聖人,蹩躠為仁(20),踶跂為義(21),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22),摘僻為禮(23),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24),孰為犧尊(25)!白玉不毀,孰為珪璋(26)!道德不廢(27),安取仁義(28)!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29)!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夫殘樸以為器,工匠之罪也;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之過也!

【註釋】

①意:意謂,認為。

②常性:不會改變的、固有的本能和天性。

③同德:指人類的共性。

④黨:偏私。

⑤命:名,稱作。天放:任其自然。

⑥至德之世:人類天性保留最好的年代,即人們常說的原始社會。

⑦填填:穩重的樣子。

⑧顛顛:專一的樣子。

⑨蹊(x • ī):小路。隧:隧道。

⑩梁:橋。

(11)連屬:混同的意思。

(12)遂:遂心地。

(13)系覊:用繩子牽引。

(14)攀援:攀登爬越。(ku • ī):同「窺」,觀察、探視。

(15)族:聚合。並:比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