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文學史    P 136


作者:馬黃
頁數:136 / 471
類別: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作者:馬黃
第136,共471。
王績(585644),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縣)人。他是隋代學者文中子王通之弟,在隋唐兩代都曾經出仕。他早年有過一些事業抱負,但是仕途一失意,就心灰意冷了,在群雄逐鹿的隋唐之際,他並沒有什麼積極的作為。歸田以後,常以阮籍、陶潛自此,作詩也

處處模仿他們,但缺乏陶詩那種內在的理想和熱情。結果只剩下一種封建士大夫閒適懶散的生活情調,如「阮籍生涯懶,嵇康事業疏」(《田家三首》),「有客談名理,無人索地租。三男婚令族,五女嫁賢夫」(《獨坐》)之類。此外,他還從莊子學來一套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如《過酒家》:



  
此日長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

這和他的「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贈程處士》)等都是表現對現實的不滿,不過這種不滿並沒有多大的積極意義。

但是,比之同時虞世南的宮廷詩,王績這些有一定生活內容,風格清新樸素的詩就顯得難能可貴了。以下兩首詩,更可以顯出他的詩歌藝術的成就:

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輝。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野望》

北場蕓藿罷,東皋刈黍歸。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



  
——《秋夜喜遇王處士》

這兩首詩不僅生動地寫出田園景色和他的閒適生活,而且在風格上也是唐詩中最早擺脫齊梁浮艷氣息的近體詩。他的《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一詩,在一連串的問話裡,也洋溢着一種關懷家園的殷切心情。無論從思想或藝術來說,他都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先驅人物。

在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地位都比較低下,但在唐詩開創時期,都肩負起時代的使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的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對詩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王勃(649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青年時代就「迫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出仕以後,又兩次因事廢官,一生處于下位。最後溺海而死。他是一個才學兼富的青年詩人,寫過很多學術著作。在詩歌創作上,他和那些宮廷詩人走着不同的道路。楊炯《王勃集序》說:「(勃)嘗以龍朔初載(661年左右),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遂使繁綜淺術,無藩籬之固;紛繪小才,失金湯之險。積年綺碎,一朝清廓。」可以看出他對「龍朔初載」以上官儀為代表的宮廷詩人所持的反對態度以及詩歌革新的初步成績。

從他現存的數量不多的詩篇來看,內容雖然還開拓得不夠廣,但的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同是宦遊人」的贈別,心情本來是複雜的,但他卻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樣開朗壯闊的詩句把纏綿的兒女之情一筆撇開,變悲涼為豪放,表現了他不平凡的胸懷抱負。他還有一首小詩《山中》: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復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用寥寥二十字,表現出一種悲涼渾壯的氣勢。此外,他的《滕王閣詩》、《採蓮曲》等,在七言、雜言詩體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創造。他的創作,初步地實踐了他詩歌革新的主張,他的優秀詩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實的生活閲歷作基礎的。有風有骨,擺脫了齊梁浮華補假的習氣,顯露唐詩的獨特風貌。

楊炯(650693‧),陝西華陰人,曾官盈川令。在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最低。只有幾首寫邊塞的五律較有特色。《從軍行》是他的名作: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反映了許多士人嚮往邊塞生活的慷慨心情。

盧照鄰(637‧—689‧),字升之,號幽憂子,河北范陽(今北京附近)人。他一生只作過幾任小官,很不得意。他在《釋疾文》中說:「先朝好吏,予方學孔墨;今上好法,予晚愛老莊。」晚年又得惡疾,臥病十餘年,最後自沉穎水而死。

他的詩以七言歌行最為擅長。《長安古意》是他著名的代表作。在這篇長詩裡,他以縱橫奔放、富麗鋪陳的詩筆揭露了長安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