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M型社會    P 3


作者:大前研一
頁數:3 / 53
類別:趨勢

 

M型社會

作者:大前研一
第3,共53。
在新經濟條件下,20世紀既有的經濟模式幾乎都不管用了。最好的證據就是政府以增加財政開支、持續零利率、增加貨幣供給量作為調控對策,可是經濟一點都不見增長。換句話說,當前經濟的低迷,不是不景氣,而是長期衰退;通常被認為是經濟惡化元凶的「通貨緊縮」,其實只不過是伴隨經濟無國界化、經濟全球化所產生的「價格正常化」的產物,而非真正的通貨緊縮。
2005年日本經濟之所以好轉,分析其原因之後,人們就會明白大半都與和中國相關的特需產業有關,而企業營收的增長更是不折不扣的裁員效果。
在這期間日本所發生的變化,其本質其實是收入階層已經在經濟長期衰退中兩極分化,社會由原來的中產階級社會轉變為「M型社會」了。也就是說,在人口分布上,中低收入層及高收入層變成了兩個人數眾多的社會階層。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的收入減少,我們所知道的「中產階級社會」(生活水平屬於中等程度的國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崩潰了。年收入在600萬日元以下的中低階層,已經占了日本總人口的八成。
這種結構上的變化,對我們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高速發展,向著構建中產階級社會之路邁進。在日本,一個人進入公司時起薪雖然不高,但是公司會定期給予升職及加薪,一路走下去,在退休時就可以處於中上階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這種形態的職場生命周期對日本人來說是「合情合理的常識」。當然,企業的市場戰略也全都以中產階級為目標,配合大家的職場生命周期而展開。但是當這種「合情合理的常識」崩潰之後,許多人開始感受到「做得不好,或許會在中低階層終了一生」。所以經濟複蘇但國民生活質量並未提高,實非偶然。


  
這種意識上的變化,不但沖擊到企業的市場戰略、個人的生活,甚至對一個國家應有的理想狀態也影響深遠。
《M型社會》前言:中低階層的沖擊(2)
例如,中低階層的增多對市場所造成的影響,從零售業的盛衰便可一目了然。為了應對結構變化,企業被迫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戰略。個人也是如此,處在年收入持續減少的時代里,如果無法完全舍棄關於中產階級的「常識」(無法拋開對中產階級的執著認知),生活將會格外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做出最大變革的就是政府所施行的政策。國家之所以會陷入長期衰退,最大的原因是政府弄錯了應對策略。政府只認識舊形態的經濟,把不具實際效用的財政支出當成了提升經濟的對策。結果,把中央與地方的債務、財政融資資金等加起來,政府發行了超過1000萬億日元的公債。
老齡化也讓社會負擔激增,使日本變成了「高負擔社會」。這是2005~2006年的情形。
此外,在少子老齡化的趨勢之下,2005年日本的出生人口及死亡人數雙雙下滑,讓日本成為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人口銳減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