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戰國策    P 82


作者:劉向
頁數:82 / 87
類別:歷史

 

戰國策

作者:劉向
第82,共87。
趙策四記載,趙威後剛執政,秦國乘機攻趙,趙國求救于齊,齊國要求以威後幼子長安君作抵押,才出援兵。群臣進諫,威後不肯。觸龍以「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為辭進說威後。威後醒悟,乃以長安君質于齊,齊兵乃出。作者進一步又借子義之口說「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作者不僅向封建的「世卿」、「世祿」制度宣戰,而且更是對君主世襲制度大膽的挑戰。這種反對「世卿」、「世祿」制度的思想在當時是普遍的。商鞅就主張「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於其勞,賞必加于其功。“(英明的國君,任用的人必定是有成績的人,獎賞的人必定是有功勞的人。)(《商君書·錯法》)荀子也提倡“尚賢使能」(尊崇和任用德才兼備的人)(《荀子·王制》)范睢給秦昭王的上書就公開提出「明主蒞政,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秦策三·第八章》)韓非也主張「治世之臣,功多者位尊,力極者賞厚。」(真正能治理國家的大臣,功勞多的人要給以高的官位,盡心竭力的人要給以豐厚的獎賞。)(《韓非子·守道》)這種呼聲和輿論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而是普遍的,長期的。多少人在為此而呼籲、爭取和奮鬥。可是兩千多年來,這種「世卿」、「世祿」制度,或變相的「世卿」、「世祿」制度一直在中國實行着,直到現在才算實現了兩千’多年前人們的願望。
(三)規勸統治者要「貴士」
「貴士」就是尊重知識分子。看下面一段有趣且頗有意思的對話: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下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宣王默然不悅。顏斶又勸告宣王要「無羞亟問,不愧下學。」宣王很有感慨地說:「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而且請求做顏斶的學生。(《齊策四·第五章》)顏斶是一個不畏權貴的知識分子,你看他在國王面前那種不卑不亢的從容態度。宣王是一個從善如流的國家元首,你看他最初對顏斶那種輕蔑態度,而以後又那樣誠懇地自我反省,甘願當顏斶的學生。豈不發人深省。王鬥對齊宣王直言正諫,批評他「好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並且一針見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標榜的所謂「憂國愛民」的謊言,說「王之憂國愛民不若王愛尺縠也。」齊宣王終於承認自己「有罪于國家」,並改正了錯誤,「舉士五人任官」,因此「齊國大治」。(《齊策四·第六章》)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郭隗有一段「致士」的議論:「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隷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燕策一·第十二章》)他不僅非常深刻.具體地闡明了國君對「士」的不同態度所得到的不同結果,更重要的是,他總結了所謂「治民者」與「被治者」的正確關係。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領導與被領導的正確關係。


  
(四)歌頌不畏強暴,不辱使命的外交官


  
秦始皇想併吞小國安陵,假意說要以五百里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婉言拒絶。秦王不悅。安陵君派唐睢出使秦國。秦王說「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諸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睢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大怒,進一步威脅唐睢說:「公嘗聞天子之怒乎?」唐睢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睢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也,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睢說:「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睢列舉了刺殺吳王僚的專諸,刺殺韓傀的聶政,刺殺慶忌的要離。然後說:「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唐睢挺劍而起。秦王不得不恐懼屈服,「長跪而謝」。(《魏策四·第二十七章》)公元前230年(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始皇先後滅掉了韓、魏兩國。秦始皇想以訛詐手段吞併當時魏國的附屬小國安陵。唐睢出使,深知秦國統一天下已成定局(前221年秦統一天下),如果用一般遊說之辭去說服秦始皇放棄吞併安陵的野心,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秦王「伏屍百萬,流血千里」的恫嚇下,針鋒相對地提出「伏屍二人,流血五步」相對抗,即以「同歸於盡」的威脅回答了對方驕縱蠻橫的「恫嚇」。終於使秦王不得不懼怕而謝罪。唐睢在驕橫的「霸主」面前,正氣懍然,不屈不撓,維護國家尊嚴,出色地完成外交使命。這種機智勇敢,不畏強暴的性格,不是令人敬慕嗎?
(五)頌揚堅持正義,解人危難,不計報酬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