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18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18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18,共100。
公冶長人品好,南容人品也好。有意思的是,孔子把自己的 女兒嫁給坐牢的公冶長,而把侄女兒嫁給處世很有一套,不會有 坐牢之苦的南容。這種做法很有分寸,既對得起死去的兄長,又 不會受到世人的指責。說起來,也是一種處事的藝術。
不要耍嘴皮子
【原文】
或日:「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禦③人以口給④, 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註釋】
①雍:孔子的學生,姓冉,名雍,字仲弓。②佞(ning):能說會道, 有口才。③禦:防禦,對付。①口給(ji):給,足。口給指嘴巴很 管用,說話伶牙利齒,也就是「佞」的意思。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人有仁德卻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有 口才呢?靠口才對付人,常常惹人討厭。沒有仁德,光有口才有 什麼用呢?」
【讀解】
孔子早就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話,又一再主張「敏 於事而慎於言」,因此,是絶對不喜歡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齒討生 活的人的。
鄉下人說:「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把你當豬賣掉。」
又有人說:「你一輩子不講話,閻王對你也沒辦法。」
這些說法也許有些絶對,但卻符合聖人不喜歡「佞」的精神
人貴有自知之明
【原文】
子使漆雕開①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說。
【註釋】


  
①漆雕開:孔子的學生,姓漆雕,名開,字子開。②吾斯之未能信: 是「吾未能信斯」的倒裝,「之」是用來倒裝的同。信,信心。斯,代詞,指 孔子讓他出仕這件事。
【譯文】
孔子叫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非常高興。
【讀解】
孔子高興什麼?
不是高興漆雕開對做官還沒有信心這事本身,而是高興他能 夠說出這樣的話。
所謂「人貴有自知之明」。漆雕開能夠自我認識,認為自己對 于做官還不太有把握,於是便實事求是地說了出來,而不是一聽 老師說讓自己去做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應下來,走馬 上任去混它一混了事。這一方面說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謙虛謹慎; 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對做官這事已有所認識,不然他怎麼會認為自 己離勝任還有所差距呢?除了這兩方面之外,還可以看出他並不 像一般讀書人那樣急功近利,汲汲於功名富貴。由於有這些方面 的原因,所以孔子對他的回答非常滿意。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而一般人卻很難 做到這一點
聞一知十的過人才智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①與回也孰愈②?」對曰:「賜也何敢望③回?回 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日:「弗如也,吾與女弗如 也!」
【註釋】
①女:即「汝」,你。②愈:更,勝過。③望:比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哪一個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 麼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說一件事就可以類推出十件事,我聽 說一件事不過類推出兩件事罷了。」孔子說:「是不如他,我和你 都不如他啊!」
【讀解】
子貢和顏回都是孔子的高材生,所以孔子在子貢面前說話比 較隨便,讓他自己比較一下與顏回哪個更聰明。子貢自認不如顏 回,並用「聞一知十」和「聞一知二」作了生動的對比。孔子同 意子貢的看法,並且謙虛地說:「不僅是你不如他,就是我也和你 一樣不如他啊!」滿懷對顏回的愛意和讚揚。
孔子對顏回的讚揚還有許多,比如說他大智若愚(《為政》)、 安貧樂道(《雍也》)等等,這裡則主要是說他的聰明。
子貢一半因為要和顏回作對比,一半因為在老師面前謙虛,所 以說自己只能聞一知二。按照孔子對一般學生的要求,應該是舉 一反三,即他所說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 而》)告訴你一隻角,你不能由此類推出另外相同的三隻角,那就 不再給你講了。而顏回卻能聞一知十,那可就比舉一反三厲害多 了。如果我們以下棋來作不盡恰當的比擬,聞一知二不過是業餘 水平罷了,舉一反三可進入專業的初段,而聞一知十是不是可以 達到「棋聖」的境界了呢?
當然我們也知道,無論是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還是聞一知十, 這裡面的數字都只是些約數,並非真是可以量化的智商指標。之 所以進行比擬,不過是為了突出顏回聞一知十的過人才智罷了。
此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為子貢的老師,孔子能在學生 面前公開承認連自己也不如顏回,這也可以見出聖人謙遜和坦然 的風範。
朽木不可雕也
【原文】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①也!于 予與②何誅③?」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註釋】
①杇(Wu):指泥工抹牆的工具,也作動詞用,指把牆面抹平。② 與:語氣詞,同「歟」,下文「于予與改是」中的「與」同義。③誅:責 備。
【譯文】
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牆 面不堪塗抹!對於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呢?」又說: “起初我對於人,聽了他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對於人, 聽了他說的話卻還要觀察他的行為。這是由於宰予的事而改變
【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