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27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27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27,共100。
孔子說:「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讀解】
在聖人看來,人的智力是分為上、中、下三等。
如果你是教師,就應該據此分析學生的不同資質,採取不同的難易深淺,以免對牛談琴,使對方不知所云。


  
如果你是公關小姐或公關先生,就應該據此向你的公關對象挑開適當的話題。
總而言之,「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關鍵是要有共同的語言。
有耕耘才有收穫
【原文】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①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 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註釋】
①民:通「人」。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人世間該做的事情,對鬼神報敬而遠之的態度,這就可以說是明智的了。」樊遲又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有仁德的人總是先付出艱苦的努力然後才有所收 獲。這就可以說是仁了。」
【讀解】
在「智」的問題上,典妙地表現了聖人現實而理性的精神。一 方面是「務民(人)之義」,着眼於人間事;另一方面是「敬鬼神 而遠之」,對於我們搞不太清楚的事情,既不輕易相信,也不盲目 否定,姑且把它放在一邊存而不論、前一方面是現實的精神,後 一方面是理性的精神。為什麼要這樣呢?在《先進》篇裡,當子 路問怎樣侍奉鬼神時,孔于作了明確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連近在眼前的人都沒能侍奉好,談什麼恃奉遠在天邊的鬼神呢? 凡事從眼前做起,從身邊做起,不要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地 異想天開。
「智」的問題上是這樣,「仁」的問題上也是這樣。
所以,當樊遲問什麼是「仁」時,聖人作出了「先難而後 獲」的回答。而且,不僅這次這樣回答。另有一次,樊遲跟隨孔 子到舞字台下去遊覽,當他問孔子怎樣才能提高道德修養時,孔子 子照樣回答說:「問得好!先事後得,非崇德與?」(《顏淵》意 思是說,先做事後收穫,這不是提高了道德修養了嗎?
先難後獲,先事後得,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沒有耕耘,哪 來的收穫?或者從正面說,只間耕耘,不問收穫。或者再說行優 美一點,那就是


  
十五的月兒十六圓,
要想收穫先種田,
要想登山先探路,
要想致富得開財源。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讀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這正如朱熹在 《論語集注》裡面的討論:沒有對仁和智級其深刻的體悟,絶對 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聖人智仁雙全,所以,作此形容的專利權 非他莫屬。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行比擬。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 衝動,性情好種就像山一樣穩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行比擬。
不過,你女。果問一般人樂水還是樂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 水都樂。因為--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王觀)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們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 心嚮往之。
當然,就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也就是說,有人樂水,有人樂山。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崔顥)
你樂水還是樂山呢?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告 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子?」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②也,不可罔也。」
【註釋】
①逝:通「折」,摧折。② 欺、罔:《孟子-萬章上》說:「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所以,「欺」是指用合乎情理的話欺騙人;「罔」 則是指用不合情理的話去愚弄人。
【譯文】
宰我問道:「追求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說:『仁德在井裡面。』他會跟着跳下去嗎?“孔子說:“那怎麼會呢?君子可以被摧折,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騙,但不可以被愚弄。」
【讀解】
「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不僅愛打瞌睡,而且還愛提出刁鑽古 怪的問題,看來真是孔門的一個調皮學生,難怪得老師要對他發脾氣了。
他這一次的問題也夠刁鑽的了,意思是說:「老師,你整天嘮嘮叨叨地要我們追求仁德,而社會現實之中哪有什麼仁德呢?難 道那仁德在井眼裡面,你也要我們跟着跳下去嗎?」
這一次老師沒有發脾氣,也沒有理會他刁鑽,他的鑽牛角尖, 而是反話正聽,並從正面回答了他的問題:「那怎麼會呢?作為一個君子,他又不是傻瓜蛋,他可以被摧折,可以殺身成仁,為真 理而犧牲,但絶不會被陷害,不會被你這樣荒唐的說法而引誘去 跳井。另一方面,你可以欺騙他,但你必須有合乎情理的說法,而 不可能用你這種不合情理的荒唐話去愚弄他。」
如此說來,要欺騙一個君子,你一定得準備一套合乎情理的 說法。
反過來說,既然你已經知道要欺騙一個君子就一定會有一套 合乎情理的說法,那麼,如果你是一個君子,你不也就會對那些 看起來合乎情理的說法多一個心眼了嗎?
但願你在聖人這裡學到的不是騙術,而是防騙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