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31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31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31,共100。
樂以忘憂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或者如源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 其樂。」(《雍也》)所以,是安貧樂道,而不是「打起麻將來就忘 了做學問」或「唱起卡拉OK來就忘了工作」的那種「樂」以忘 「憂」。   不知老之將至是心理年齡健康年輕,競技狀態良好,是自強 不息,而不是老頑童、老天真。
學而不厭,安貧樂道,自強不息。 這是一個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形象,一個「老驥伏櫪,志在千 裡」的形象,一個聖人的形象。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讀解】   
孔子按智力和知識的不同把人分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 矣。”(《李氏》)生而知之者是智力最上等的人,具有非凡的天賦,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才人物。孔子不以天才人物自居,而認為自 己是屬於「學而知之」的中等之材,所以要「敏以求之」,通過勤 奮努力的學習來求得知識。至于學習的專業方向,則是「好古」, 以古代文化為主要的學習內容,有些像我們今天的歷史系學生,沒 有什麼外國文學課程可學。
孔子在這裡的自述,一方面固然有謙虛的成分在內,另一方 面也是勉勵學生,告訴大家說,自己的一切關。識都是勤奮學習的 結果。既然聖人都是如此,像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就更是只有 努力學習的份了嗎廣誰還敢自詡為「生而知之」的天才呢?
三人行必有我師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
【譯文】


  
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 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讀解】   
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麼,天涯何處無老師?真正好學的人是 不拘于專門固定的老師的,隨處都可以不恥下問。
從另一方面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裡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師 的優點固然值得我們學習,老師的缺點也可以成為我們的借鑒,關 鍵是不要盲目崇拜。
當然,說是這麼說。事實上,老師在我們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還環繞着神聖的光暈,使我們恰恰難以分辨哪 是他們的優點,哪是他們的缺點。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罷
不要冒充內行
【原文】
子曰:「蓋①有不知而作②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 從之,多見而識③之,知之次也。」
【註釋】   
①蓋:大概。②作:創作。③識(zhi):記。
【譯文】
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能憑空創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 的才能。我總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 心記下來。我是屬於次一等的智力。」
【讀解】   
所謂次一等的智力就是「學而知之者,次也」,相對於「生而 知之者,上也」(《季氏》)的天才而言。
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不是天才,所以要多聞多見,也就 是「敏而好學」。也正因為是次一等的智力,需要「敏而好學」,所 以不能「不知而作」,而是「述而不作」。
可見,這一段實際上是孔子對自己學風和做學問態度的概括 性自我介紹,包括了在其他地方談到的「述而不作」、「敏而好 學」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等好幾方面的內容。
同時,孔子之所以這樣自我介紹,也是針對當時存在的「不 知而作」現象有感而發的。孔子的意思是說:那些自己不懂卻能 夠憑空創作的人大概是天才吧,我可沒有這樣的天賦才能,我的 一切都是靠學習而得來的,所以,我的寫作也好,我的教書也好, 都是言之有據的,不敢亂來。
「不知而作」的人卻恰恰相反:自己不懂而又「硬撐」,處處 冒充內行。這種人做事,小則貽笑大方,大則害己害人,甚至禍 剛大民。孔子正是看到了這種「不知而作」風氣的嚴重危害,才 現身說法.以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反對「不知而作」的行為。所以, 我們也絶不可以小看了它的危害性。
聞過則喜
【原文】
陳司敗①問:「昭公②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③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④,君子亦黨乎?君取⑤于吳, 為同姓6,謂之吳孟子7。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出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註釋】   
①陳司敗:陳,陳國;司敗,即司寇,官名,主管司法。②昭公:即。 魯昭公,魯國的國君。③司馬期:孔于的學生,姓巫馬,名施,字子期。 ④黨:這裡是包庇,偏袒的意思。⑤取:同「娶」。6為同姓; 魯為周公之後,吳為太伯之後,都姓姬。7又吳孟子:當時國君大人的稱 號一般是由她生長那個國家的國名加她的本性,如魯娶于吳,這位夫人就應 叫吳姬,這樣叫就明顯地暴露出魯昭公違反了”同姓不好”的禮法,所以改 稱為「吳孟子」,迴避了姓姬的問題。「孟子」可能是這位夫人的字。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