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論語    P 80


作者:孔子門生
頁數:80 / 100
類別:國學

 

論語

作者:孔子門生
第80,共100。
而我們看到,孔子對於兒子學《詩》學禮的要求,的確也不 是什麼與眾不同的教育。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經說過:「興 于《詩》,立於禮,成於樂。」在《陽貨》篇中,孔子又要求學生 們說:「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 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所以,要求 學《詩》也好,學禮也好,都是對學生們的普遍教育,而不是什 麼家傳秘訣。這一點也再次證明了聖人「有教無類」(《衛靈公》) 的教育方針。   回到《詩》和禮本身的重要意義上來看,《詩》就是《詩經》, 由孔子刪削編定,在孔子看來,「《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為政》)不僅,』思無邪”而且「可以興,可以觀, 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詩》在當時簡直就是一部百科全書。無論是外交談判還是社交場 合,引《詩》蔚為風氣,所以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至 于說禮的重要性,那就更是不言而喻的了,禮是社會成員共同遵 守的行為規範,古代的禮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我們今天的法。所 以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 淵》)禮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一個不學禮,不懂禮的人怎麼 能夠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呢?這就是「不學禮,無以立」的道理所在。
陽貨第十七
本篇內容涉及面廣泛,包括政治、禮樂、詩教、道德、人性 等各個方面,還有幾章涉及到當時「家臣執國政」和叛亂的情況, 具有史料價值。全篇原文共26章,本書選23章。
聖人的虛與委蛇


  
【原文】
「陽貨欲見孔子①,孔子不見,歸孔子豚②。孔子時其亡③也,而 往拜之。遇諸涂④。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⑤:「懷其寶而 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6)失時,可謂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註釋】
①陽貨欲見孔子: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這時已把持季氏的大權, 成為孔子所說的「陪臣執國命。」(《季氏》)「見」,在這裡為使動用法,是陽 陽貨想去拜見孔子去拜見他的意思。②歸孔子豚:歸同「 」,贈送;豚:乳豬。  ③時其亡:等到陽貨不在家。時:伺;其,代指陽貨;亡,無,不在。  ④涂:同「途」。⑤曰:以下幾個「曰」字後面的話均為陽貨自問自答。  (6)亟(qi):屢次。


  
【譯文】
陽貨想讓孔子去拜見他,孔子不去拜見他,於是他便送給孔  子一隻乳豬。孔子等他不在家的時候前往拜謝,不巧在路上遇見 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跟你講話。」於是說:「懷藏本 卻任   憑自己的國家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然後又自己回答說:”不 可以。想為國家做一點事卻屢次失去時機,這可以叫做智嗎?”接 下去又說:「不可以。日月流逝,年歲不等人啊。」 孔子於是說:「好吧,我要做官了。」
【讀解】   
虛與委蛇是一種表面順隨,實№上敷衍應付的態度。對於有 些人胡攪蠻纏,我們既跟他講不清道理,也犯不著與他針鋒相 對,於是便採取這種虛與委蛇的態度、所以,虛與委蛇實№上 也是一種知人處事的技巧。
我們看到,聖人有時也是要用這些技巧的,這裡就是一個例證。
陽貨可以說是魯國的一個壞人,但他卻得了勢,氣焰如日中 天,不可一世。不過,他對孔子還比較尊敬,也很看得起孔子,一 再希望拉孔子出來為他做事。而在孔子看來,他是連季氏都不知 的,「陪臣執國命」的野心家,根本不可能替他效力。所以,當他 想讓孔子拜見他時,孔子不去拜見他。陽貨不愧是一個政客,他 有他的辦法,這就是趁孔子不在家時送了一隻乳豬到孔子家裡去。 因為根據當時的禮節,大夫送東西給士,如果士沒有親自在家  受,就得回拜還札。殊不知孔子也自有高明之處,以其人之道還 治其人之身,也趁陽貨不在家時前去拜謝。不過,人算總歸不如 天算,他們二人竟在路上碰上了。這下陽貨可高興了。抓住孔子 的自問自答來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陽貨說話還是很有一套的,抓 住了孔子經常談論的仁和智兩個話題,句句都打在點子上,使你 不得不承認他講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等他說完後便答道:「好吧 我要做官了。」
當然,後來的事實證明孔子並沒有做陽貨的官。所以,孔子 的答辭不過是虛與委蛇,敷衍應付他罷了。因為不願意在大街上 受他胡攪蠻纏,又不願意直接得罪他,甩開他就走。
那麼,孔子是不是老于世故、圓滑取巧呢?
應該說不是,而只是一種通權達變的待人處世技巧,就像他 在「直」和「信」這兩個問題上的通權達變態度一樣。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處理 各種各樣的事,如果一味地剛直,一味地守信,一味地嫉惡如仇, 不僅待待不好人,處不好事,自己也將受到傷害。說起來還是「繳 繳者易污,澆澆者易缺」的道理。所以,有時候來一點虛與委蛇, ,應付應付也不是什麼老于世故,圓滑取巧的問題。關鍵是要看你 對什麼人,處什麼事。如果毫無原則地一律虛與委蛇,那當然就 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性的問題
【原文】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