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3


作者:孟子
頁數:3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3,共89。
孟子的基本思想是:仁慈的政治領導人與民同樂,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殘暴專制獨裁者窮奢極欲,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其結果是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從歷史的情況看,夏桀王固然沒有好下場,後世的殷紂王造酒池肉林,秦始皇建阿房宮,隋煬帝修迷樓,宋徽宗築艮岳,慈禧太后建頤和園等,大興土木,原本都是為了享受快樂,但由於貪婪殘暴,不顧人民死活,結果是民怨鼎沸,几乎沒有一個有好結局,也沒有一個享受到了真正的舒心的快樂。這些都證實了孟子「與民同樂」思想的正確性。
其實與民同樂的思想對各級領導人來說都很重要,比如說,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人,是一心想中飽私囊,撈它一把,還是想致力於改善廣大職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這的確是一塊試金石。而實際情況是,往往那些只顧自己,不惜鋌而走險的人,雖然也可能在短時間內滿足自己的慾望,真的撈上了一把。但是,慾壑難填,其最終結果多半是以身試法,並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甚至包括我們每個個人,只需要把與民同樂的「民」字稍加替換,改成「與人同樂」,對於我們立身處世都是具有非常積極意義的。我們的確看到,有的人通過千辛萬苦的拚搏和奮鬥,錢倒是掙了不少,可是晚景淒涼,並沒有親人乃至知心的人來與自己分享,結果是了無生趣,並不覺得人生有什麼快樂可言。相反,是窮家小戶,「人親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也溶容。
說到底,樂的問題本來就不是一個物質的問題,而是一個精神的問題。雖然物質條件和環境的好壞可以影響精神和心理,但它畢竟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如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又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不都是精神超越物質的典型嗎?所以,如果精神方面出了問題,像孟子舉出夏桀的例子那樣,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於盡,的確也是:「雖有台池鳥獸,其能獨樂哉?」


  
誰有快樂不願意與人分享呢?反過來說,只有人與你分享時,你才會真正感到快樂。這恐怕是我們都會有的體驗罷。
回到孟子的思想上來,與民同樂實際上是他仁政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這一點,在以後的篇章中還會有所體會。
父母官的職責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①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挺②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③有肥肉,廄④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⑤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⑥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無後乎!』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註釋】   
①安:樂意。 ②梃(ting):木棒。 ③庖(pao):廚房。 ④廄(jiu):馬欄。 ⑤且人惡(wu)之:按現在的詞序,應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⑥惡(wu):疑問副詞,何,怎麼。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絶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這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後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於是說:「廚房裡有肥嫩的肉,馬房裡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者餓死的人。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着野獸吃人啊!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野獸來吃人,那又怎麼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採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絶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麼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讀解】
現在已經不是孟子找梁惠王遊說了,而是反過來,梁惠王主動向孟子請教。
孟子也就當仁不讓,再一次對梁惠王來了一次關於父母官為人民的教育。
在孟子看來,執政者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職責。相反,如果自己過着豐食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眾卻在挨餓受凍,那簡直就像是率領野獸吃人一樣,是極大的犯罪。
孟子的言論並不深奧,道理也是大家都懂得的,不外乎是一種民本主義的思想。問題還是出在實施上。
梁惠王固然是實施得不好,不然怎麼會出現「庖有肥肉,廄有肥馬」而「民有饑色,野有餓莩」的現象呢?但是,無論是與梁惠王同時代的其它國家統治者,還是後世若干年的當權執政者,又有多少「父母官」實施得很好呢?
這的確是千古政治的一大課題,或者說一大難題啊!
今天我們樹立人民公僕的意識,反腐倡廉,為民辦實事等等,不是依然在考慮如何為人民謀利益,真正為人民服務嗎?
所以,孟子的言論並不過時,直到今天,仍然對我們各級領導人起到警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