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孟子    P 48


作者:孟子
頁數:48 / 89
類別:國學

 

孟子

作者:孟子
第48,共89。
孟子說:「品德修養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 能的人教育熏陶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樂於有好的父親和兄 長。如果品德修養好的人拋棄品德修養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拋 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所謂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別,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來計量了。」
【讀解】
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情。」(《三字經》 賢者為師,團結大家一道進步;能者為師,幫助大家共同提 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義務。否則,所謂的 「好人」又好在哪裡呢?   模擬西方聖哲的話來說:「人啊,你們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愛,不要拋下任何一個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們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連心」、「手拉手」的活動。


  
有所不為,而後有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
孟子說:「人要有所不為,然後才能有所為。」
【讀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貴在目標與行為的選擇。如果事無鉅細,事必 躬親,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為碌碌無為的人。所以,一定 要捨棄一些事不做,然後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為。 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現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 也。」(《論語·子張》)正是孟子這裡的意思。 總起來說,儒家所說的「不為」是為了「有為」,只不過是要 有所選擇而為,與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言人不善,如後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譯文】
孟子說:「說人家的壞話,招來後患如何是?」
【讀解】


  
「誰人背後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 人的劣根性的確如此。 不過,如果有人專以背後說人家的壞話為樂趣,嗜痂成癬,那 麼個個專用名詞賞給他(她)了,叫做--長舌婦! 孔子曾經說過:「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 我們也曾給這種道聽途說者送了一個稱號,叫做「小廣播」。 與小廣播相比,長舌婦如何? 小廣播不一定是長舌婦,但長舌婦八九不離十是小廣播一個。 小廣播免費直銷消息,義務廣告,以先聽為快,以消息靈通 為榮。無聊!   長舌婦東家長、西家短,以窺人隱私為快,以暗箭傷人為樂。 可惡! 小廣播愚,長舌婦惡。 如果說,對小廣播,我們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麼,對 長舌婦,就應該「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了。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譯文】
孟子說:「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讀解】
在《論語·子路》裡,孔子與子貢討論士的標準時已經說過: 「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這是從反面來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為。孟子這裡則是從正面來告訴我們「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見,孟子的學說在很多方面都的確是與孔子一脈相承 的。
關於「大信」與「小信」的問題,亦即「信」的通權達變問 題,我們在《論語》的有關讀解中已說得很多。這裡只作簡單重 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學的核心觀念之一,最典型的強調就 是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但另一 方面,又不能拘泥固執于「信」而不知變通。用我們所說的最為 極端的情況就是,難道對你的敵人也要講「信用」嗎?所以.要 根據具體情況而通權達變。通權達變的標準就是孟子這裡所說的 「惟義所在」。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棄的東西,也是指導我們在實 際生活中掌握的原則。
有了原則,當然就要好辦得多了。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註釋】
①赤子:嬰兒。
【譯文】
孟子說:「偉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讀解】
老玩童麼?
當然不是。
偉大的人胸懷寬廣,「宰相肚裡能撐船」。而童心純真不偽,本 色自然。
宰相肚裡之所以能撐船,是因為他不斤斤計較于一得之利,一 孔之見,而能夠保全自然無偽的本色,永遠以一種童心般的新奇 和純真面對這個世界,生機蓬勃,以至於無的不知,無所不能。 這裡面的關鍵其實就是兩點:一是純真,二是大度。正是在 這兩點上,我們可以找到真正偉大的人物與童心的相通之處。
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第二十章)
又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老子》)第二章》你看那眾人應對攘往,好 象趕赴豐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台眺望。只有我淡泊而無動于 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嬰兒一樣。
老子的本意是宣揚歸璞返真,淡泊寧靜。不過,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與孟子這裡的思想倒有異曲同工之妙。  歸結起來說,真正偉大的人,倒不像我們一般小鷄肚腸的人 那樣想得複雜,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夠保持一分童心,有時 候表現出來,就像是一個童心未泯的人。
深造的目的在於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 安;居之安,則資①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 往其自得之也。」
【註釋】
①資:積累。②原:同「源」。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