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元史 上    P 256


作者:宋濂
頁數:256 / 348
類別:歷史

 

元史 上

作者:宋濂
第256,共348。
鄧川州,下。  在本路北。夷有六詔,矰炎其一也。唐置矰川州,治大厘。蒙氏襲而奪之,後改德原城,隷大理。段氏因之。元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立德原千戶,隷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改德原城為鄧川州。領一縣:
浪穹。下。本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鐸羅望與南詔戰,不勝,保劍川,更稱劍浪。貞元中,南詔破之,以浪穹、施浪、鄧睒總三浪為浪穹州。元憲宗七年內附,立浪穹千戶,隷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降為縣,隷鄧川州。
蒙化州,下。  本蒙舍城。唐置陽瓜州。天寶間,鳳伽異為州刺史。段氏為開南縣。元憲宗七年,以蒙舍立千戶,屬大理上萬戶。至元十一年,立蒙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復隷大理路。
趙州,下。  昔為羅落蠻所居地。蒙氏立國,有十瞼,趙川瞼其一也。夷語瞼若州。皮羅閣置趙郡,閣羅鳳改為州,段氏改天水郡。憲宗七年立趙瞼千戶,隷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改為州,又于白崖瞼立建寧縣,隷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縣革入州,隷大理路。


  
姚州,下。  唐于梇棟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寶間,閣羅鳳叛,取姚州,附吐蕃。終段氏為姚州。元憲宗三年內附。七年,立統矢千戶、大姚堡千戶。至元十二年,罷統矢,立姚州,隷大理路。領一縣:
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後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統縣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與梇棟川相接。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隷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罷千戶立大姚縣,隷姚州。
雲南州,下。  唐以漢雲南縣置郡。蒙氏至段氏併為雲南州。元憲宗七年立千戶,隷大理下萬戶。至元十一年,立雲南州。
蒙憐路軍民府。至元二十七年,從雲南行省請,以蒙憐甸為蒙憐路軍民總管府,蒙萊甸為蒙萊路軍民總管府。其餘闕。
蒙萊路軍民府。闕。
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蘭滄江界其東,與緬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按《唐史》,茫施蠻本關南種,在永昌之南,樓居,無城郭。或漆齒,或金齒,故俗呼金齒蠻。自漢開西南夷後,未嘗與中國通。唐南詔蒙氏興,異牟尋破群蠻,盡虜其人以實其南東北,取其地,南至青石山緬界,悉屬大理。及段氏時,白夷諸蠻漸復故地,是後金齒諸蠻浸盛。元憲宗四年,平定大理,繼征白夷等蠻。中統初,金齒、白夷諸酋各遣子弟朝貢。二年,立安撫司以統之。至元八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使。十二年,改西路為建寧路,東路為鎮康路。十五年,改安撫為宣撫,立六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罷兩路宣撫司,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
柔遠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瞼,曰申瞼僰寨,曰烏摩坪。僰蠻即《通典》所謂黑爨也。中統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與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俱立為路,隷宣撫司。
茫施路,在柔遠路之南,瀘江之西。其地曰怒謀,曰大枯炎,曰小枯炎。即《唐史》所謂茫施蠻也。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隷宣撫司。
鎮康路,在柔遠路之南,蘭江之西。其地曰石炎,亦黑僰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隷宣撫司。
鎮西路,在柔遠路正西,東隔麓川。其地曰于賴睒,曰渠瀾炎,白夷蠻居之。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隷宣撫司。
平緬路,北近柔遠路。其地曰驃炎,曰羅必四莊,曰小沙摩弄,曰驃炎頭,白夷居之。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隷宣撫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東。其地曰大布茫。曰炎頭附賽,曰炎中彈吉,曰炎尾福祿培,皆白夷所居。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隷宣撫司。
南炎,在鎮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賽炎、午真炎,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隷宣撫司。金齒六路一睒,歲賦金銀各有差。
烏撒烏蒙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烏撒者蠻名也。其部在中慶東北七百五十里,舊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烏雜蠻居之。今所轄部六,曰烏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閟畔部。其東西又有芒布、阿晟二部。後烏蠻之裔折怒始強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憲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烏撒路。十五年,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烏撒烏蒙宣慰司。


  
木連路軍民府。以下闕。
蒙光路軍民府。
木邦路軍民府。
孟定路軍民府。
謀粘路軍民府。
南甸軍民府。
六難路甸軍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雲龍甸軍民府。
縹甸軍民府。
二十四寨達魯花赤。
孟隆路軍民府。
木朵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三十年,以金齒木朵甸戶口增殖,立下路總管府,其為長者給兩珠虎符。
金齒孟定各甸軍民官。
孟愛等甸軍民府。至元二十一年,金齒新附孟愛甸酋長遣其子來朝,即其地立軍民總管府。
蒙兀路。
通西軍民總管府。大德元年,蒙陽甸酋領緬吉納款,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闕進方物,且請歲貢銀千兩及置郡縣驛傳,遂立通西軍民府。
木來軍民府。至元二十九年,雲南省言:「新附金齒適當忙兀禿兒迷失出征軍馬之沖,資其芻糧,擬立為木來路。」中書省奏置散府,以布伯為達魯花赤,用其土人馬列知府事。
志第十四 地理五
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本省陸站一百八十處,水站八十二處。
江南浙西道肅政廉訪司
杭州路,上。  唐初為杭州,後改餘杭郡,又仍為杭州。五代錢鏐據兩浙,號吳越國。宋高宗南渡,都之,為臨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 立兩浙都督府,又改為安撫司。十五年,改為杭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 自揚州遷江淮行省來治于杭,改曰江浙行省。本路戶三十六萬八百五十,口一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至元二十七年抄籍數。  領司二、縣八、州一。
左、右錄事司。宋高宗建炎三年,遷都杭州,設九廂。元至元十四年,分為四隅錄事司。泰定二年,併為左右二錄事司。
縣八
錢塘,上。  仁和,上。與錢塘分治城下。  餘杭,中。  臨安,中。
新城,中。  富陽,中。  于潛,中。  昌化。中。
州一
海寧州,中。  唐以來為鹽官縣。元元貞元年,以戶口繁多,升為鹽官州。是年,升江南平陽等縣為州,以戶為差,戶至四萬五萬者為下州,五萬至十萬者為中州。凡為中州者二十八,下州者十五。  泰定四年,海圮鹽官。天歷二年,改海寧州。海寧東南皆濱巨海,自唐、宋常有水患,大德、延祐間亦嘗被其害。泰定四年春,其害尤甚,命都水少監張仲仁往治之,沿海三十餘里下石囤四十四萬三千三百有奇,木櫃四百七十餘,工役萬人。文宗即位,水勢始平,乃罷役,故改曰海寧雲。
湖州路,上。  唐改吳興郡,又改湖州。宋改安吉州。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戶二十五萬四千三百四十五。抄籍戶口數闕,用至順錢糧數。  領司一、縣五、州一。
錄事司。舊設東西南北四廂。至元十三年,立總督四廂。十四年,改錄事司。
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