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史 上    P 116


作者:張廷玉等
頁數:116 / 192
類別:歷史

 

明史 上

作者:張廷玉等
第116,共192。
城武府西南。元屬曹州。洪武四年屬濟寧府。十八年來屬。縣城,正德十四年五月因河決改遷。南有故黃河,即洪武間之運道也,弘治後堙。
濟寧州元任城縣,為濟州治。至正八年罷濟州,徙濟寧路治此。太祖吳元年為濟寧府。十八年降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入。南臨會通河。西有馬腸湖。又東南有魯橋鎮巡檢司。東距府六十里。領縣三:
嘉祥州東。元屬單州。洪武二年來屬。南有塔山。東有會通河。北有故黃河,一名塔章河,即塌場口之上流也。
鉅野州西北。元為濟寧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縣,以縣屬焉。南有高平山。東有鉅野澤,元末為黃河所決,遂涸。東南有會通河。西南有故黃河,弘治後堙。西有安興集巡檢司。


  
鄆城州西北。西有灉水,又有故黃河,又有故濟水在西南。
東平州元東平路,直隷中書省。太祖吳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屬濟寧府,以州治須城縣省入。十八年改屬。北有瓠山。東北有危山。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積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鎮,會通河所經也。汶水在南,西流入安山湖。又西北有金綫閘巡檢司。東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五:
汶上州東南。西南有蜀山,其下為蜀山湖。又西為南旺湖,其西北則馬踏河,運道經其中而北出,即會通河也。又汶水在東北,舊時西流入大清河。永樂中,開會通河,堰汶水西南流,悉入南旺湖。
東阿州西北。故城在縣西南。今治本故谷城縣也,洪武八年徙於此。南有碻磝山。西有魚山。會通河自西南而北經此,始與大清河分流。又西有馬頰河,俗名小鹽河,東流入大清河。又張秋鎮在西南,弘治二年,河決於此。七年十二月塞,賜名安平鎮。
平陰州東北。南有汶河。西南有大清河,又有滑口鎮巡檢司,後廢。
陽谷州西北。東有會通河。又東有阿膠井。
壽張州西。洪武三年省入須城、陽谷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濟寧府,後來屬。東南有故城,元時縣治在焉。今治本王陵店,洪武十三年徙置。南有梁山氵樂,即故大野澤下流。東北有會通河,又有沙灣,弘治前黃河經此,後堙。西南有梁山集巡檢司。
曹州正統十年十二月以曹縣之黃河北舊土城置。東有舊黃河,洪武初,引河入泗以通運處也。永樂中,亦嘗條浚。南有灉河。東南有菏澤,流為菏水。東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二:
曹州東南。元曹州,治濟陰縣,直隷中書省。洪武元年省濟陰縣入州。二年,州治自北徙於盤石鎮。四年降為縣,屬濟寧府。正統十年十二月置州,以縣屬焉。西南有黃陵岡,與河南儀封縣界。弘治五年,黃河決於此,河遂在縣南,東入單縣界,至南直徐州,合泗入淮。又西有賈魯河,嘉靖前猶為運道,後廢。東南有楚丘縣,元屬曹州,洪武初省。又西北有安陵鎮巡檢司。
定陶州東南。元屬曹州。洪武元年屬濟寧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濟寧府。正統十年十二月來屬。西有黃河故道。弘治前,河經此,至張秋之沙灣入會通河。
沂州元屬益都路,後省州治臨沂縣入州。洪武元年屬濟寧府。五年屬濟南府。七年十二月屬青州府。十八年來屬。弘治四年八月建涇王府,嘉靖十六年除。西有艾山。東有沂水,源自青州沂水縣,南流至州境,與枋水合,下流入泗。又有沭水,流經南直安東縣為漣水,入淮。又西南有泇水,亦曰東泇水,下流合嶧縣之西泇水入運。西南有羅藤鎮巡檢司。西距府五百六十里。領縣二:


  
郯城州東南。洪武初置。東有馬陵山,又有羽山,與南直贛榆縣界。又沭水在東。沂水在西。西有磨山鎮巡檢司,後廢。
費州西北。西北有蒙山。西南有大沫涸,又有祊水,東北有蒙陽水,下流俱入於沂河。西南有關陽鎮、西北有毛陽鎮二巡檢司。
東昌府元東昌路,直隷中書省。洪武初為府。領州三,縣十五。東距布政司二百九十里。
聊城倚。城東有會通河。西南有武水枯河,即漯河也,為會通河所截,中堙。
堂邑府西。東北有會通河。西有舊黃河。
博平府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會通河。東北有故黃河。
茌平府東北。西有故黃河。又西北有故馬頰河。
莘府西南。北有弇山,舊有泉湧出,曰弇山泉。
清平府北。元屬德州。洪武元年屬恩州。二年七月屬高唐州。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改屬。西有會通河。西南有魏家灣巡檢司。
冠府西南。元冠州,直隷中書省。洪武三年降為縣,來屬。西北有衛河。又東有賈鎮堡,東北有清水鎮堡,俱嘉靖二十二年築。
臨清州元臨清縣,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弘治二年升為州。舊治在南,洪武二年徙治臨清閘。景泰元年又于閘東北三里築城,徙治焉。會通河在城南,有衛河自西來會,至天津直沽入海,為北運河。東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二:
丘州西。元直隷東昌路。弘治二年改屬州。東南有衛河,又有漳河。
館陶州西南。元屬濮州。洪武二年七月屬東昌府,三年三月省,尋復置,仍屬東昌府。弘治二年改屬州。西有衛河,自元城縣流入。又西南有漳河。又西南有南館陶鎮巡檢司。
高唐州元直隷中書省。洪武初,以州治高唐縣省入,來屬。西有漯河,溢涸無常。又有馬頰河, 一名舊黃河。西南距府百二十里。領縣三:
恩州北。元恩州,直隷中書省。洪武二年降為縣,來屬。西有故城。今治本許官店,洪武七年七月徙於此。西北有衛河。東南有馬頰枯河。又高鷄泊亦在縣西北。
夏津州西。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衛河。又東有馬頰故河。又西有裴家圈巡檢司。
武城州西北。西有衛河。東南有沙河。東北有甲馬營巡檢司。
濮州元直隷中書省。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來屬。故城在東,景泰三年以河患遷於王村,即今治也。東南有故黃河,永樂中,河流由此入會通河,後堙。又西南有濮水,一名洪河。東北距府二百里。領縣三:
范州東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東南有故城,洪武二十五年圮於河,始遷今治。又東南有水保寨巡檢司。
觀城州西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又東有馬頰河,有黑羊山水自西北流入焉。
朝城州北。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西南有故漯河。
青州府元益都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為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西距布政司三百二十里。
益都倚。洪武三年四月建齊王府,永樂四年廢。十三年建漢王府,十五年遷於樂安。成化二十三年建衡王府。南有雲門山,與劈山連。西北有堯山。又西有九回山,北陽水出焉,亦曰澠水,經治嶺山麓,曰五龍口,下流經樂安縣,入巨澱。又有南陽水,源出縣西南石膏山,流經城北,又東北合北陽水。又西有淄水,下流至壽光入海。又西南有顏神鎮,孝婦河出焉,入淄川縣界。有顏神鎮巡檢司,嘉靖三十七年築城。鎮西南有青石關。
臨淄府西北。南有牛山。又有鼎足山,女水出焉,下流合北陽水。又有蒨山。又有南郊山,其下為天齊淵。城東有淄水,又西有澠水,又有系水,下流俱入時水。其時水自西南而東北,亦曰耏水,又有澅水流入焉,下流俱至樂安縣入海。南有淄河店巡檢司,後廢。
博興府西北。元博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南有小清河,有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