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元史 下    P 346


作者:宋濂
頁數:346 / 405
類別:歷史

 

元史 下

作者:宋濂
第346,共405。
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不為也。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貨、刑法、字學、音韻、醫經、術數之說,亦靡不該貫,旁而釋、老之言,亦洞究其藴。嘗謂:「學者孰不曰闢異端,苟不深探其隱,而識其所以然,能辨其同異,別其是非也幾希。」又嘗句讀《九經》、《儀禮》及《春秋三傳》,于其宏綱要領,錯簡衍文,悉別以鉛黃硃墨,意有所明,則表而見之。其後吳師道購得呂祖謙點校《儀禮》,視謙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條而已。謙不喜矜露,所為詩文,非扶翼經義,張維世教,則未嘗輕筆之書也。
延祐初,謙居東陽八華山,學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焉。其教人也,至誠諄悉,內外殫盡,嘗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豈不快哉!」或有所問難,而詞不能自達,則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討論講貫,終日不倦,攝其粗疏,入于密微。聞者方傾耳聽受,而其出愈真切。惰者作之,鋭者抑之,拘者開之,放者約之。及門之士,著錄者千餘人,隨其材分,咸有所得。然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之所由分也。」謙篤于孝友,有絶人之行。其處世不膠于古,不流于俗。不出裡閭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門為恥,縉紳先生之過其鄉邦者,必即其家存問焉。或訪以典禮政事,謙觀其會通,而為之折衷,聞者無不厭服。
大德中,熒惑入南鬥句已而行,謙以為災在吳、楚,竊深憂之。是歲大昆,謙貌加瘠,或問曰:「豈食不足邪?」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相望,吾能獨飽邪!」其處心蓋如此。廉訪使劉庭直、副使趙宏偉,皆中州雅望,于謙深加推服,論薦于朝;中外名臣列其行義者,前後章數十上;而郡復以遺逸應詔;鄉闈大比,請司其文衡。皆莫能致。至其晚節,獨以身任正學之重,遠近學者,以其身之安否,為斯道之隆替焉。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朝廷賜謚文懿。
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歿,其學猶未大顯,至謙而其道益著,故學者推原統緒,以為硃熹之世適。江浙行中書省為請于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事,而列于學官。


  
同郡硃震亨,字彥修,謙之高第弟子也。其清修苦節,絶類古篤行之士,所至人多化之。


  
陳櫟,字壽翁,徽之休寧人。櫟生三歲,祖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輒成誦。五歲入小學,即涉獵經史。七歲通進士業。十五,鄉人皆師之。宋亡,科舉廢,櫟慨然發憤,致力於聖人之學,涵濡玩索,貫穿古今。嘗以謂有功于聖門者,莫若硃熹氏,熹沒未久,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書集傳纂疏》、《禮記集義》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于硃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硃熹之說大明於世。
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櫟不欲就試,有司強之,試鄉闈中選,遂不復赴禮部。教授于家,不出門戶者數十年。性孝友,尤剛正,日用之間,動中禮法。與人交,不以勢合,不以利遷。善誘學者,諄諄不倦。臨川吳澄,嘗稱櫟有功于硃氏為多,凡江東人來受業于澄者,盡遣而歸櫟。櫟所居堂曰定宇,學者因以定宇先生稱之。元統二年卒,年八十三。
揭傒斯志其墓,乃與吳澄並稱,曰:「澄居通都大邑,又數登用於朝,天下學者,四面而歸之,故其道遠而章,尊而明。櫟居萬山間,與木石俱,而足跡未嘗出鄉裡,故其學必待其書之行,天下乃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禦,是可謂豪傑之士矣。」世以為知言。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父方平。一桂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於《易》。初,饒州德興沈貴寶,受《易》于董夢程,夢程受硃熹之《易》黃OE,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寶、夢程學,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硃熹氏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部不敏,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硃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並行于世。
其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名家,作《易本義通釋》,而于硃熹所著《四書》,用力尤深。余干饒魯之學,本出於硃熹,而其為說,多與熹牴牾,炳文深正其非,作《四書通》,凡辭異而理同者,合而一之;辭同而指異者,析而辨之,往往發其未盡之藴。東南學者,因其所自號,稱雲峰先生。炳文嘗用薦者,署明經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
黃澤,字楚望,其先長安人。唐末,舒藝知資州內江縣,卒,葬焉,子孫遂為資州人。宋初,延節為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澤十一世祖也。五世祖拂,與二兄播、揆,同年登進士第,蜀人榮之。父儀可,累舉不第,隨兄驥子官九江,蜀亂,不能歸,因家焉。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顏淵仰高鑽堅論》。蜀人治經,必先古註疏,澤于名物度數,考核精審,而義理一宗程、硃,作《易春秋二經解》、《二禮祭祀述略》。
大德中,江西行省相臣聞其名,授江州景星書院山長,使食其祿以施教。又為山長於洪之東湖書院,受學者益眾。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乃夢夫子手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始悟所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于文王、周公。秩滿即歸,閉門授徒以養親,不復言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