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太平廣記 二    P 369


作者:李昉
頁數:369 / 471
類別:中國古代史

 

作者:李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太平廣記 二

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出《幽閒鼓吹》)

【譯文】

尚書白居易當初去參加科舉考試,剛到京城,便拿着自己所寫的詩歌去拜見著作佐郎顧況。顧況看到白居易詩稿上的名字,凝視着白居易說:「長安米價很貴,居住並不容易。」然後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由得讚歎着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就容易了。」由此顧況開始向別人推薦宣揚白居易的才學,使白居易的名聲傳播開來。

于邵



  
于邵性孝悌,內行修潔,老而彌篤。初,樊澤嘗舉賢良方正,一見于京師,曰:「將相之材也。」不五年,澤為節度使,崔元翰近五十,始舉進士。邵異其文,擢首甲科。且曰:「不十年司誥命。」竟如其言。獨孤綬舉博學宏詞,吏部考為第一,在中書,升甲科,人稱允當。(出《譚賓錄》)



  
【譯文】

于邵非常尊敬他的哥哥,在家中的言行很檢點注意,並且歲數越大越堅定。當初,樊澤被推薦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目的考試。于邵在京城一見到他便說:「樊澤是擔任大將和宰相的人才啊!」沒有超過五年,樊澤就當上了節度使。崔元翰快到五十歲,才被推薦參加考取進士,于邵很欣賞他的文章,錄取他為甲科進士第一名,並說:「不出十年,崔元翰會掌管起草皇帝發佈的公文。」結果同他說的一樣。獨孤綬被推薦參加博學宏詞科舉科目的考試,被吏部錄取為第一名,並推薦他參加中書省主持的科舉考試,人們認為錄取得公正準確。

李德裕

中令白敏中方居郎署,未有知者。唯朱崖相李德裕特以國器重之,於是縉紳間多所延譽。然而資用不充,無以祗奉僚友。一旦,相國遺錢十萬,俾為酒餚之備。約省閣名士數人,剋日同過其第。時秋暮沉陰,涉旬霖瀝。賀跋任(《劇談錄》「任」作「惎」)員外府罷,求官未遂,將欲出薄游。與白公同年登第,羸駒就門告別。閽者以俟朝客,乃以他去對之。賀跋駐車留書,備述覊游之意。白覽書曰:「丈夫處窮達,當有時命。苟不才者,以僥倖取容,未足為發身之道,豈得家畜飲饌,止邀當路豪貴。曩時登第貧交,今日閉門不接,縱使便居榮顯,又安得不愧於懷?」遽令仆者命賀跋回車,遂以杯盤同費。俄而所約朝客,聯騎而至,閽(「閽」原作「間」,據明抄本改)者具陳與賀跋從容,無不惋愕而去(「去」原作「不」,據明抄本、許刻本改)。翌日,于私第謁見。相國詢朝士來者為誰?白公對以賓客未至。適有同年出京訪別,憫其龍鍾委困,不忍棄之,留飲數杯,遂闕祗接。既負吹噓之意,甘從譴斥之罪。相國稱歡逾時云:「此事真古人之道。由茲貴達,可以激勸澆薄。」不旬日,賀跋自使下評事,先授美官。白公以庫部郎中入為翰林學士。未窬三載,便秉鈞衡。其後五鎮藩方,再居廊廟。蹈義懷仁,始終一致。流芳傳素,士林美之。大初中(明抄本「初中」作「中初」),邊鄙不寧,吐蕃尤恣屈強。宣宗皇帝決於致討,延英先問宰臣。公首奏興師,遂為統帥,率沿邊藩鎮兵士數萬,鼓行而前。時犬戎列陣于(明抄本作「平」)川,以生騎馬數千匹,伏藏山谷。既而得于牒者,遂設奇兵待之。有蕃中酋帥,衣緋茸裘,系寶裝帶。所乘白馬,駿異無比。鋒鏑未交,揚鞭出於陣面者數四,頻召漢軍鬥將。白公誡兵士無得而應之。俄而駐軍指揮,背(「背」原作「皆」,據明抄本、許本改)我師百餘步而立。有潞州小將驍勇善射,馳馬彎弧而出,連發兩箭,皆中項。躍馬而前,抽短劍,踣于鞍上,以手扶挾,如鬥歐之狀。蕃軍但呼噪助之,于鞍脫緋裘,解金帶,奪馬而還。師旅(「旅」原作「旋」,據明抄本改)無不奮勇。既而大戰沙漠,虜陣瓦解,乘勝追奔,幾及黑山之下。所獲駝馬輜重,不可勝計。束手而降四三萬人。先是河湟郡界在匈奴者,自此悉為唐土。宣宗初覽捷書云:「我知敏中必殄凶醜。」白公凱旋,與同列宰輔(「輔」字原空闕,據明抄本補)進詩云:「一詔皇城四海頒,醜戎無數束身還。戍樓吹笛人休戰,牧野嘶風馬自閒。河水九盤收數曲,隴山千里諸關。西邊北塞今無事,為報東南夷與蠻。」馬相植詩云:「舜德堯仁化犬戎,許提河隴款皇風。指揮文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聖功。四帥有征無汗馬,七關雖戍已韜弓。天留此事還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魏相扶詩云:「蕭關新複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戎虜乞降歸惠化,皇威漸被懾腥膻。穹廬遠戍煙塵滅,神武光揚竹帛傳。左衽盡知歌帝澤,從茲不更備三邊。」崔相鉉詩云:「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方洽凱歌。有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共偶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出《劇談錄》)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