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太平廣記 二    P 370


作者:李昉
頁數:370 / 471
類別:中國古代史

 

太平廣記 二

作者:李昉
第370,共471。
白敏中剛剛擔任中令,人們都不熟悉他,沒有知名度,只有宰相李德裕將他當作國家的棟樑之材。十分器重,於是官員們也都開始為他宣揚傳播聲名。然而白敏中沒有錢,無法宴請同事和朋友。一天宰相給了他十萬文錢,作為置辦酒菜的費用,邀請了一部分中書省的官員和知名人士在約定的日期到他的家中作客。當時正是晚秋,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賀跋被免去了員外職務,還沒有謀求到新的官職,準備出外遊玩。他與白敏中是同一年考中的進士,臨行前牽着馬到白敏中的門前告辭。看門人正等着接待宴請的客人,同賀跋對話,賀跋停下車馬留下一封書信,信中敘述了要遠遊他鄉的意思。白敏中看了信說:「大丈夫身處逆境或者順利發達,都是命運的安排。沒有本事的人想要靠僥倖陞官,不是求得進取的正道。怎麼能用給牲畜吃的草料來招待英雄豪傑呢!從前考取進士的時候是好朋友,今日閉門不見,縱然就是當了大官,內心又怎能不感到羞愧。」立刻命令僕人去把賀跋追回來,兩個人在家中喝酒,不一會兒,白敏中所邀請的客人一同騎着馬來了,看門人告訴他們白敏中正在招待賀跋,這些人又是驚奇,又是惋惜地走了。第二天白敏中去宰相的家中拜見宰相,宰相詢問昨天都有哪些官員前去作客。白敏中回答說客人沒有去,有同年考中進士的朋友離開京城之前去告別,因為同情他的境遇,不忍拋棄,留下他喝了幾杯酒,所以沒有迎接招待前去作客的官員,辜負了宰相抬舉自己的美意,甘願受到宰相的責備。宰相李敏求稱讚他說:「這件事做得真有古人的風格,由此而提拔你們,可以改造浮薄的社會風氣。」沒過十天,賀跋從使下評事被任命為美官,白敏中由庫部郎中改任翰林學士,又過了不到三年,白敏中便擔負了評價選拔官員的重要職責,後來又五次出任鎮守邊關的重要官職。之後回到中央,始終按照仁義的標準行事,美好的聲名四處傳頌,贏得了上流知識界的讚譽。大初年間,邊關很不安寧,藏族的首領不歸順朝廷,宣宗皇帝決定進行討伐。皇帝詢問宰相,得知是白敏中首先建議出兵的,便任命白敏中為征討部隊的統帥,率領邊關各郡的兵馬數萬人,擊鼓進軍。敵人的首領率隊在開闊的平地擺開陣勢,白敏中派出騎兵幾千人,埋伏在山谷中,抓到了敵人送信的士兵,於是又增派奇兵等敵人進入圈套。敵人的陣營中有一個頭目,穿著紅色的衣服,披着毛皮大衣,扎着鑲着珠寶的腰帶,騎着一匹神駿無比的白馬。沒等開戰,他便四次騎馬衝出陣前,向朝廷的軍隊挑釁,白敏中命令兵將不許隨便應戰。不一會兒,敵人指揮隊伍距離白敏中的部隊只有一百多步遠。潞州兵馬中有一員小將勇猛善於射箭,他騎馬衝出隊伍,彎弓連射兩箭,全都射中敵人那個首領的脖子,小將躍馬上前,抽出短劍將敵人首領刺死在馬上。然後用手扶持着,廝打着,敵人仍然吶喊着為自己的首領助威。小將在馬上將敵人的大衣和戰袍脫下來,解下鑲了珠寶的帶子,奪了白馬回歸自己的隊伍。兵將們受到鼓舞,全都奮勇向前。接着又和敵軍在沙漠中展開大戰,敵人被打敗,朝廷的軍隊乘勝追擊,隊伍一直追到黑山腳下,所繳獲的馬匹和軍用物資,多得無法統計。敵人被迫投降的有三四萬人,過去被敵人侵佔的地區,全都收復為大唐的國土。宣宗皇帝剛剛看到報捷的公文便說:「我知道白敏中必然能消滅凶惡的敵人。」白敏中凱旋以後和共同為輔政大臣的幾位官員給皇帝獻詞,白敏中所作的詩是:「一詔皇城四海頒,醜戎無數束身還。戍樓吹笛人休戰。牧野嘶風馬自閒。河水九盤收數曲,隴山千里諸關。西邊北塞今無事,為報東南夷與蠻。」宰相馬植獻詩說:「舜德堯仁化犬戎,許提河隴款皇風,指揮文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聖功。四帥有征無汗馬,七關雖戍已韜弓。天留此事還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宰相魏扶獻的詩是:「蕭關新複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戎虜乞降歸惠化,皇威漸被懾腥膻。穹廬遠戍煙塵滅,神武光揚竹帛傳。左衽盡知歌帝澤,從茲不更備三邊。」宰相崔鉉的詩是:「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方洽凱歌,有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共偶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韋岫



  
唐丞相盧攜,大中初,舉進士。風貌不揚,語亦不正,呼「攜」為「慧」。蓋舌短也。韋氏昆弟皆輕侮之,獨尚書岫加敬,謂昆弟曰:「盧雖人物甚陋,觀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此卜之,他日必為大用乎?」爾後盧果策名,竟登廊廟,獎拔岫至福建觀察使。向時輕薄諸弟,率不展分。所謂以貌失人者,其韋諸季乎?"(出《北夢瑣言》)

【譯文】

唐朝丞相盧攜在大中初年剛剛中進士的時候,因為相貌和風度都不出眾,說話又吐字不清,將「攜」讀成「慧」,是因為舌頭短的原因。韋家兄弟都輕視和侮辱他,只有尚書韋岫對他很尊重,他對兄弟說:「盧攜雖然人長得醜但是他的文章寫的好。這個人如果按照他的文章來推測,將來必然有大的作為。」後來盧攜果然通過考問政事和經義的測試,竟然進入中央擔任重要職務,他獎勵提拔韋岫為福建觀察使。當初輕視侮辱盧攜的韋家兄弟,都沒有什麼出息,所以說以貌取人的是韋家兄弟。

知人僧


  

唐令公韋昭度少貧窶,常依左街僧錄淨光太師,隨僧齋粥。淨光有人倫之鑒,恆器重之。(出《摭言》)

【譯文】

唐朝的中書令韋昭度年輕的時候很貧窮,經常依賴去左街僧錄向淨光和尚求助,同和尚在一起吃齋粥。淨光和尚有識別人才的本領,一直對他非常器重。

蔡荊

唐蔡荊尚書為天德軍使,衙前有小將顧(「顧」原作「顏」,據明抄本改)彥朗、彥暉,知使院宅市買。荊有知人之鑒。或一日,俾其子叔向以下,備酒饌于山亭,召二顧賜宴。荊俄亦即席,約令勿起。二顧惶惑,莫諭其意。荊勉之曰:「公弟兄俱有封侯之相,善自保愛。他年願以子孫相依。」因增其職級。洎黃寇犯闕,顧彥朗領本軍,同立收復功,除東川,加使相。蔡叔向兄弟往依之,請叔向為節度副使,仍以丈人行拜之。軍府大事,皆諮謀焉。大顧薨(「薨」原作「夢」,據明抄本、陳校本、許刻本改),其弟彥暉嗣之,亦使相。(出《北夢瑣言》)

【譯文】

唐朝的尚書蔡荊擔任天德軍使,他手下有兩員小將顧彥朗和顧彥暉。蔡荊有辨別人才的能力,有一天,他讓兒子蔡叔向在山上的亭子裡擺上酒席,請兩員小將來喝酒。過了一會兒,蔡荊親自趕來入座喝酒,並且不讓兩員小將站起來,顧彥朗和顧彥暉非常惶恐和疑惑,不知道蔡荊是什麼意思。蔡荊勉勵他們兩人說:「你們弟兄都有封侯的相貌,要注意愛護自己,將來我要把子孫託付給你們。」過後蔡荊提升了他們的職務和級別。等到黃寇侵犯邊關的時候,顧彥朗率領本部人馬收復失地立了功,被任命為東川節度使。蔡叔向兄弟去投靠顧彥朗。顧彥朗聘任蔡叔向為節度副使,並且以對待長輩的禮節來對待他,軍中和府裡的大事,都徵求他的意見。顧彥朗死了以後,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哥哥的職位,仍然像哥哥一樣對待蔡叔向。

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