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47


作者:黃宗羲
頁數:347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是其為言,雖未盡瑩,何嘗不以尊德性為事?而又烏在其為支離乎?又恐學者之躐等,或失之妄作,使必先之以格致,而無不明;然後有自以實之於誠正,而無所謬。世之學者,苦其難而無所入,遂議其支離。不知此乃學者之弊,而當時晦菴之自為,則亦豈至是乎」?此其最得者也。又曰:「聖人述《六經》,惟是存天理,去人欲。

道問學時,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講求至善,如事親溫凊,必盡此心之孝,惟恐有一毫人欲間雜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自然思量父母寒熱,求盡溫凊道理。」此亦其最得者也。(《答汪方塘思》)

然亦有大弊,與孔孟相反者,如曰:「新民,從舊本作親民,孟子『親親仁民』之謂,親之即仁之也。」此則弊流於兼愛,而不自知矣。如曰:「今人知當孝弟,而不能孝弟,此已被私慾隔斷,非知行本體。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此則是矣。然講求既明,又焉肯為不孝不弟之人乎?乃曰:「欲求明峻德,惟在致良知。」人喜其直截,遂以知為行,而無復存養省察之功。(《答汪方塘思》)

資質高者,又出妙論以助其空疏,而不復談書以求經濟。此則弊流於為我,而不自知矣。吾不知其於楊、墨為何如也!執事所指摘者,謂陽明陷溺於佛氏三十年,然後以致良知為學,本不過一圓覺耳。如曰:「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

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皆上達也。」此則佛氏不可思議之說也,吾儒下學而上達,惟一理耳,豈可岐而二之哉?既以親親即為仁民,又以良知即為良能,至此則又不合而為一,口給禦人,陽儒陰釋,誤人深矣。(《答汪方塘思》)



  
講學之徒,惟主覺悟,而斥絶經書,自附會《大學》致知之外,不復聞見古今,連宇宙字義,亦所不識。蓋上下四方之宇,往古來今之宙,乃性分內事,必貫徹之,方可謂物格而後知至。羅念菴昔與唐、趙各疏請東駕臨朝,幾陷大僇,後得免歸,亦主覺悟而不讀書之所致也。今觀其集,首《答蔣道林書》「不展卷三閲月,而後覺此心中虛無物,旁通無窮,如長空雲氣,流行大海,魚龍變化」。

豈非執靈明以為用者耶?昔六祖聞師說法,悟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楊慈湖傚之曰:「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無始末,忽省此心之無所不通。」可謂蹈襲舊套矣。然既曰「無物」,又有「魚龍」,而宇宙渾成一片,此即野狐禪所謂圓陀陀光鑠鑠也。


  

其與舊日《冬游》等記更無二致。(《復何賓巖鏜》)

求仁者求全其本心之天理也,得仁則本心之天理全矣。《中庸》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人心也」,猶園有桃焉,桃之所以為桃者,根榦、枝葉、華實,生理皆藏於核而為仁。亦猶人之所以為人者,親親愛人,及物生理,皆具於心而為仁也。核破於斲,傷於蛀,則生理不全。

天理為人欲所間,則惻隱之心所以生生者,亦無復全矣。故桃必栽培,去其害核者,以全其仁,亦猶人必存養克治,然後天理渾然而無間也。今匹夫匹婦斥人之不仁者,必曰「非人」,必曰「汝何其無人心也」?與訓釋如出一口,然則天理少有不全,雖為君子而未仁,亦明矣哉!古之聖賢,憂勤惕厲,而後人心不死,一息不仁,斲之蛀之者至矣,奚其生?夫氣必充實,而後桃仁成焉,否則不空即朽,人之自養,仁或不仁,亦何異哉?其生也,自萌芽至於結實,秩然不紊,雖大小參差不齊,然其為桃則舉相似也。此又可見理氣無二,而性之相近也。

(《求仁論》)

至於核合皮肉而後為果,猶心必有身以行仁而後為道。故孟子又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嘗觀於《易》,惟《乾》、《復》言仁。蓋《復》之初,即《乾》之元,碩果不食則生矣。

《復》之所謂仁,承乎《剝》也。仁於五行為木,而《乾》為木果,在春為仁發生也,在冬為榦歸根也,生生不已,終而復始,其天地之心乎?問學一息少懈,則與天地不相似。是乾道也,故曰:「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夫仁主於行,子貢之問,乃其極功。

然雖堯、舜之聖,其心猶有所不足於此,何哉?蓋博施濟眾,夫人之所不能也,求在外者也。(《求仁論》)

己欲立達,夫人之所能也,求在我者也。在我則心之德,愛之理焉耳。非必人人而立之也,己欲卓立,此心即及於人,亦欲其卓立,而不忍其傾頽,雖力不能周,然扶植之心,自不能已也。非必人人而達之也,己欲通達,此心即及於人,亦欲其通達而不忍其抑塞,雖澤不能 ,然利濟之心,自不能已也。

(《求仁論》)

立如為山,卓然不移,達如導水,沛然莫禦。試登高山而望遠海,岡阜丘陵,必聯其岫,無大無小,如聳如跱,立必俱立之象也。溝洫畎澮,必入於川,無小無大,如躍如騖,達必俱達之象也。是故山之性立,水之性達,人之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