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P 348


作者:黃宗羲
頁數:348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明儒學案

觀此則堯、舜性之之聖,亦體仁於心而已矣。學以入堯、舜之道者,行仁必自恕始,能近取譬,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則《大學》絜矩以平天下者,不待博施,自能濟眾,豈非要道哉?故孟子又曰:「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或問曰:「顏子之學,體在為仁,用在為邦,用舍行藏之道俱矣。然仁人心也,其心三月不違仁,無乃二之與?」曰:「人之所以為人者,生理存焉耳。

心放而不知求,則生理日絶,其形雖在,其心已死。故心者涵此生理者也,仁者發此生理者也。五穀之種播於田,生生不已,是麃是蔉,少有間焉,疆場侵而生理遏矣。《詩》曰“播厥百穀,實函斯活。

驛驛其達,有厭其傑。厭厭其苗,綿綿其麃。」此之謂也。仁根於天,夫猶是也,心一息少放,則生理亦一息間歇而不相依矣。

仁本與心一,而人自二之,是故服膺勿失,則相依之謂也。心惟仁是依,故不違仁,農惟稼是依,故不失,稼,於其心而不求,亦猶舍其田而不蕓也夫。”(《求仁論》)

物理曷謂之天理也?本於賦予稟受,自然明覺,莫之為而為者也。如惻隱之心,非納交要譽,惡其聲而然是也。物慾曷謂之人欲也?不安於品節限制,而鑿以私智,非天之所以與我者也。如子貢殖,而必先言其不受命是也。



  
去其所本無,而復其所固有,則萬物皆備於我矣。夫理雖可以觸類而長,而其出於天者,物物各有當然不易之則,自私用智,則違天而自賊,故《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又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周禮》曰「則以觀德,毀則為賊」是也。(《格物論》)



  
則者,法也。自貌言視聽而達諸人倫,無非物也,而莫不有法焉,如恭從明聰,以及親義序別信之類是也。推之,盈天地間無一物而無理可法者,違其理則非天之法矣。《易》所謂「天則」,正以其出於天,當然不易者也。

孟子亦曰:「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豈敢毀之而自賊哉?將欲行之,必自致知始,致雖有推極之義,而《說文》原訓則曰:送,詣也。”其文為久,至觸類而推極之久,則天牖帝迪,送詣而至。性之本善,吾所固有者,明而通於心中矣。

是故格物所以明善也,誠意所以誠身也。身主於心,心發於意,意萌於知,知起於物,曰「致知在格物」,不言先者,知與意雖有先後,其實非二事也。知之不至,則意不誠而無物。《記》曰:「物至知知,而後好惡形焉。」何者?好善惡惡,感於物理者也,好妍惡媸,好富惡貧,感於物慾者也。道不離物,物不離事,盈天地間,物物各有一理存焉,去欲求理,豈以空談悟哉?不曰理,而曰物者,踐其實耳。鄭玄曰:「格,來也。物,猶事也。」程子因言:「物來知起。」象山曰:「格至也,研磨考索,以求其至。」朱子因言:「窮至事物之理。」溫公曰:「扞格外物,以物至為外,非合內外之道。」黃潤玉曰:「格,正也,義取格其非心,心正矣,奚用誠意致知為哉?」是數說,皆因《記》而億者也。惟《說文》曰:「格,木長貌,從木各聲,取義於木,聲以諧之。」其訓精矣。(《格物論》)

今夫五行之各一其性也,水土金火薈萃鎔合,皆可為一。惟木不然,挨接暫同,終則必異。理欲同行而異情,正如桃李荊棘共陌連根,始若相似,及至條長之時,形色別矣。荊棘必剪,猶惡之菑逮夫身者也,桃李必培,猶善之慾有諸己也。

培其根而達其枝,則本各滋息而長矣,修其本而達其末,則物各觸類而長矣。是故耳目口體物也,心為本,而視聽食息其末也。喜怒憂懼無節於內,胡為物交物引之而去乎?必使心能為身之本,明於庶物而後已。父子兄弟物也,自孝弟慈推之,則身為本而絜矩其末也,好惡胡為而偏乎?必使身能為家國之本,至誠動物而後已。

(《格物論》)

天下大矣,始乎格物,先事者也。理自理,欲自欲,則本根各異,物既格矣,至於天下平,後得者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物各付物,則枝葉亦各不同焉。惟明也,辨物之理欲而至善存;惟誠也,成物之始終而大道得。

孔子之誠身,不過乎物,孟子之萬物皆備,反身而誠,皆反本之謂也。或曰:「禮樂刑政之道,鳥獸草木之名,莫非物也,汎而格諸?」曰:「否,否!本則身,厚則倫,經不雲乎?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格物論》)

道也者,無有精粗、大小、遠邇、微顯,格天地,濟民物,日費而用之,不可得而盡也。正萬目以視之,而莫知其所繇也,故曰「君子之道,費而隱」。得之者,蓋或寡矣,必也敬乎?《易》以衣袽言戒,履霜言慎,目睹者也;以薦雷言恐懼,耳聞者也。不睹而亦戒慎焉,不聞而亦恐懼焉,雖青天白日之下,稠人廣坐之中,其暗處細事,必自知之。

及其微有 也,詩雲「無」曰「不顯」,「莫予」雲「覯」。韓嬰曰:「匹夫匹婦,會於牆陰,而明日有傳之者矣。男女大欲不正,則放闢邪侈,將靡不為焉,天命不能須臾存矣。」是故君子慎獨,必造端乎夫婦,正其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