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春秋列國志傳    P 107


作者:余邵魚
頁數:107 / 190
類別:古典小說

 

春秋列國志傳

作者:余邵魚
第107,共190。
申亥再拜勸慰,奉其寢食,一夜悲咽不已。及天明,申亥問王安,已自溢于寢處矣!胡曾先生有詩云:茫茫衰草沒章華,因笑靈王昔好奢,台土未乾簫管絶,可憐身死野人家。

潛淵《讀史詩》云:



  
章華台上管弦喧,楚子遨遊駕未還,烽火蕭牆初起動,可憐千乘喪郊原。

申亥不勝悲哭,乃殺二愛女,以陪靈王葬之,親自素服為之掛孝。

卻說斗子旗收靈王盔袍歸見棄疾,更欲遣兵追究,但子干在位,不可緩圖。棄疾曰:「若何?」子旗曰:“楚王在外,乘此百姓未定之時,使數小卒黑夜繞城相呼,詐稱靈王歸矣!

呼至三更,令鬥于旗入告子干,言靈王引江漢之兵殺入郢州,蔡公棄疾已被先殺,今將打入皇城。子干、子皙、子筏皆無決斷之士,聞之必然自盡,則一計去三元,明公方可高枕無憂。”

疾然之。遂遣數十小卒,夜黑呼曰:「靈王至矣!”城中百姓梗攘不安,告于子干。子干疑惑不定,至于三次,城中喧鬨靈王引兵來至,斗子旗打入于干之屋,告曰:“靈王引江漢之兵,殺入荊城,蔡公棄疾已被斬首,國人皆奔,兵馬將入皇城矣!」

子干忙召子皙、子筏商議,城下喊殺連天,子干疑靈王果至,驚惶無措,自刎而死,子皙、子筏見子干刎死,亦各自刎而死,朝中大亂,宮女自相驚死者橫于宮掖,號哭之聲,不分遠近。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六十七回

 費無極讒隱平王 楚平王廢妻逐子

逮及天明,棄疾詐取重囚,置於漢水之上,令人取之,詐稱靈王,棄疾收而葬之,以安百姓,群臣遂立棄疾,是為平王。

國人雖知靈王已死,猶未安定,觀從告王曰:「楚自靈王以來,百姓多被勞役,今王即位,宜賞功討罪,滅賊寬刑,則百姓始定。」平王嘉納其言。次日,召群臣行賞罰,尋朝吳立為陳後,尋盧立為蔡後,使各複本國,以主宗祀。封鬥成然為令尹,遠啟疆為上大夫,遠掩為下大夫,觀從為中軍謀主。

立長子建為中宮太子,令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奮揚為東官司馬。

寬刑薄斂,以安百姓。

當時天下諸侯聞楚國亂,皆有伐楚之意,平王憂之,問于群臣。費無忌本與太子不和,聞平王之言,乃乘機奏曰:「吾楚自靈王失德,將惹天下刀兵,依臣之見,當今諸侯惟秦為強,使求婚于太子,內結親眷之好,外張秦楚之威,諸侯誰敢加兵?」平王善之。遂詔無忌,往秦求婚。無忌承旨而行,諸大夫皆餞于西門,獨太子不至,無忌心甚怨之。

及至秦,見哀公,呈上楚王之書,具說求婚之事,哀公令無忌退,姑容商議。無忌出,哀公問群臣可否?公孫後曰:「昔秦設鬥寶之會,欲牢籠天下,因楚君臣破我機關,每欲消恨無由,今日其國亂,兄弟相篡,正吾報怨之期,豈可更與結親,依臣之見,囚無忌以伐楚,則大事可圖矣!」哀公然之。

正欲囚無忌,忽一人自外進曰:「秦楚結親,其利甚大焉!安可囚來使以招禍。」眾視之,乃岐山人氏,下大夫姚思雄也。公曰:「吾囚楚使,禍從何至?」雄曰:「楚國雖亂,棄疾賢能,且有伍奢、子旗、伍員、遠掩等安民足國,正當與其交聘,以固邊疆,安可囚其來使,以招大禍。」哀公默然良久,復問曰:「子英之見何如?」雄曰:「依臣之見,大王降詔許婚,方保萬全之策!」哀公召無忌入朝,許長妹無祥公主結親,又詔姚思雄同無忌入楚報聘。

無忌謝恩,同思雄歸楚見平王,具奏賜婚之事,平王大悅,管待思雄,復詔無忌,領金珠玉帛往秦迎婚,及入秦,呈上聘禮,哀公即詔無祥公主適楚,裝資百輛,媵妾數十。無祥拜辭升車適楚,無忌見媵妾中有一馬氏,儀容妍冶,頗類無祥。無忌原與太子建不睦,往秦又不行餞,心甚恨之,至郢州館驛,遂心生一計,密詔馬氏,問曰:「汝何人也?”馬氏曰:「妾齊女也!自幼收入于秦,為公主宮內昭儀。」忌曰:「吾有一計,令汝富貴而作萬人主母,汝能隱吾之計而從乎?」馬氏低頭不語。

無忌是夜趨人後宮,先見平王曰:「臣奉詔迎親,車葷已至荊門館驛,爭奈日干無二良辰,太子不得親迎。」平王令取酒,以賞無忌。因問曰:“卿使往秦,其地視楚何如?」

無忌對曰:「秦地披山帶河,地靈人傑。”王曰:「秦女何如?」忌日:「充盈爍爛,百兩盈門。」王曰:「從媵昭儀幾何?」無忌知平王好色,因對曰:“名妹美妾數十人,皆不能如無祥公主之貌也!」

平王聞之,半晌不言。無忌知其意,乘隙問曰:「大王沉思苦索,莫非馳意于子婦乎?」平王屏左右曰:「寡人聞卿美秦女之色,實生此念,爭奈父子人倫何?」忌日:「此無害也。大王果意在秦女,即娶入後宮,誰敢異議?」王曰:「群臣之口可鉗,太子倘知此事奈何?」忌日:「臣觀從媵之中,有一昭儀馬氏,貌類無祥,臣請先進無祥于主宮,後以馬氏進于東宮,囑以勿漏機關,則兩相隱匿,而事成矣!」平王大喜,令無忌密行之,功成重加封賞。無忌辭出,是夜進無祥于王宮。

次日,密選他宮侍妾,扮作秦之媵妾,馬昭儀假作無祥,令太子親迎歸於東宮,滿朝文武及太子,皆不知此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