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白話散文集粹    P 229


作者:作者群
頁數:229 / 319
類別:白話散文

 

作者:作者群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白話散文集粹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胡風先生:
漢口一函接讀。在山西的戰地裡,隨軍輾轉,已然四個多月。軍隊的任務是保衛黃河渡口,防止敵人過河。所以轉來轉去,老是在一條中條山裡。
這山中的面積,橫有八十里,縱有百餘里。大部我都算走到,有的地方頗是險峻,像原始的森林蔽天,據土人說,老虎一類的東西還在出沒着呢。但就是這樣的地方,侵略者的炮聲還聽得很清楚。九月十六日敵人因在風陵渡一帶吃了大虧,於是想趁機一舉而「掃蕩山內殘敵」,六千多敵和四十八門炮一齊向山隘口集中總攻,駐地已是前方,到傍晚非戰鬥員退卻,在黑的原野裡,可以看見敵人放的篝火,而周圍卻是零碎的步槍聲。
過了兩天,因為我們的總攻,和我某路友軍的抄敵後路,敵人進攻的計畫算完全的粉碎!據軍部發表,敵死傷約三千,我們一千七百餘。事後我到前方一帶活動,調查所得,敵人之中真正的日本人不及十分之三,大部是山西人,而且就是本縣人,敵人的民眾工作倒比我們出色。據我的經歷,我們每到一地,第一件是各處召喚民眾返家。目下山中大軍雲集,而山內因人口稀少且貧困,吃的東西已要什麼沒什麼了。
我們吃的「饃」是有限制的。但另一面,秋禾卻在田裡自己腐爛了。農民們都已逃亡了。晉南的麥子和棉花,是華北的重要產品之一,在山西是次於「煤」的產品,但就在夏收與秋收之間,閙着糧食恐慌,是笑話呢,還是悲哀呢?另一方面的情報,敵人不唯有充分的食糧,而且臨汾和太原的幾個麵粉廠已開了工,另外敵人還在幾個縣城開了「軍政訓練班」一類的場所,訓練青年,我們對面的敵人不唯士兵大部是中國人,連政治員宣撫員之類也成了中國人了,他們也隨軍工作,如貼標語召開民眾大會之類,敵人現在是進一步的用出政治方法來扶助軍事的侵略了。
但在我們自己陣營裡,大部人是混着苟安的生活,更有人講「少管閒事」的「世故」,莫名其妙的過着。中國這個國家真太古老了,難道黑暗和腐化這東西真是上好的油漆一樣,涂于這古老的壁上,怎樣也擦不掉麼?有人說黑暗是沒有進步性而只有蔓延性,那麼現在所該做的,也許只是「防疫」的工作。說到這裡,我覺得《七月》應該辦下去,現在應該結合一切的良心,建立自信,掃蕩欺騙和浮詐,拭去黑暗和腐臭。
現駐地還是山中,已連雨了八天,今天晴了一忽,看樣子卻是還得再下。山村上的「老百姓」們都算回來了,但大部的時間辦了公事——替部隊弄吃的,眼巴巴看自己的穀子腐爛在田裡,這種心情,我描寫不出。
寫信寄「第九十五軍郵局交山西夏縣第三軍第七師政治部」,末了,希望這信能看到。
問好。


  
賈植芳
十,十四日,中條山下。
一九三九年一月五日
胡風先生:
十一月間在行軍中接到自漢口寄的信,到復回信後,漢口就陷落,所以那信該是撲了空。日子過得真快,轉眼已是兩個月,近日從一張廢報紙上看到你到復旦的消息,所以重寫一封,希望它再不會撲個空。
來山西前方已是半載,部隊一直在山西的「盲腸」中條山一帶作戰,九、十、十二諸月曾有數次大激戰,擊退了「掃蕩」的敵人。在前方,可以看到進步,雖然太慢。後方情形雖是隔閡,但在僅能見到或聽到的機會中,失望總比興奮的時候多。這,只有在長期的戰爭中,來彌補它。
我即在師部政治部做事,主要做對敵,但因為這一工作的沒有根基和不被注意,所以很少成績。近來更因為腦病的復發,所以又多了一層障礙,預備最近回後方,治療後再講。
漢口失陷後,前方對於後方的消息,更隔開了,尤其是出版界,簡直是毫不知道,希望能從你處得一點消息。還有鹿地亙先生,在前方看到他的《國民の欄意》小冊子,不知現在到了哪裡?來信「第九五郵局交山西夏縣第三軍第七師政治部」。匆匆。
祝安。
賈植芳
一,五,朝。
一九三九年四月十四日
胡風先生:
四、三的信拜見。作為總後方的地方,竟是那樣一副低沉苦悶的面孔,雖然似乎是值得吃驚的事,然明白中國歷史和情況的人,總是也不覺意外。聽說西安古都比那地方就還要「進步」呢。這些人工的障礙,許多有良心的評論家都說借日本人的大炮,是可以得到教訓,漸與洗刷的,跟我看,這還是單純的一面。
在這個只能生細菌的地方,主要的還要做內部消毒的工作,魯迅先生的改造精神論,我一直到現在都覺得是一種正論。就在這山野的地方,時時也波到這種低氣壓的空氣,使你悶窒,出氣不得。雖然離敵人境三十里地指指揮部一類的機關,但人們的頭腦,和思想方法,證明還是戰前的式樣,敵人的凶殘並沒有改變了它。馬馬虎虎,自私自利二大潮流,還是河一樣的在人們中間流蕩,前方後方化,所得的戰爭教訓,不過是東西太貴一點而已,真是悲觀。
不過把眼睛從高級人們的頭上抬過去,看看愚夫愚婦,士兵,鄉下小孩,都是進步了,大大進步着,我想,這裡就是希望。少數腐亂着的中國人,在戰爭的進展中,是漸漸的不能「代表」中國全體人民了。到前方一年,所得的就是這點用眼睛看到的安慰。也因此,覺得文學應和群眾擁合,奉仕于群眾,是現在文學的真實結論。
《七月》發行大眾版,極為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