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232


作者:中科院
頁數:232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作者:中科院
第232,共298。
兩個月後,這項商務協議正式簽署了,但部分是由於美方擔心中國紡織品的大量湧入,國會的批准被耽擱了。
不可能那麼快就總結出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好處
它們永遠在發展着,對它們的評估受着評估人的不同立場和政治信仰的不同而異。但是,所有人都能同樣地領悟到一些非常基本的好處。首要的是,一個穩定的中國最能符合美國和世界和平的利益。雖然人們極為關注台灣的安全,但相比于美國承認大陸政府之前,台灣島在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後並沒有受到被武力佔領的更大威脅。
中國不斷呼籲台灣與大陸統一,這種姿態緩和了許多人感覺到的極度的緊張局勢。中美文化紐帶的擴展,使中國得以謹慎地選擇現代化的模式和實現現代化的手段,同時也使抱著濃厚興趣和欣賞力的美國得以從容地走進中華民族智慧、技藝和藝術的巨大寶庫,其中既有傳統的珍寶,也有現代的事物。中國得以更便利地接觸到西方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將有利於它進行邁向四個現代化的「新長征」;而正當美國需要增加出口之時,美國的商品獲得了一個日益擴大的(儘管仍是有限的)市場。最後,中國裝備精良的武裝力量將能捍衛亞洲的現存和平,而中美之間的聯繫構建了一個新型的、更加均衡的三角力量,這使世界得以從動盪不安的美蘇兩極格局中解脫出來。


  
第三十五章 四個現代化
如果中國存在某種全民共識的話,那便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抱負
即農業、工業、科技和國防的現代化。這項公開宣稱的目標是到2000年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先進的現代國家。四個現代化被寫進了黨章(1977818日的第十一次全國黨代會)和國家憲法(197835日的第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這樣,這項規劃就不會受領導人更替的影響。1.十年規劃
19782月的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華國鋒主席宣佈了一項1976-1985年現代化十年規劃;由於已經過去了兩年,它實際上是一個八年規劃。它詳細地規劃了應該在四個部門實現的重大目標。
1.1工業部門工業基礎建設的投資將等於或超過此前二十八年的投資總額,據統計是4,000億美元,年工業增長率設定為10%。華國鋒提出要完成一百二十個大型項目,包括十大鋼鐵基地、六大油田、三十個大電站、八大煤炭基地、九大有色金屬基地、七條鐵路新幹線和五個重點港口。政府希望,到本世紀末,中國主要部門的工業產量將「接近、達到或超過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產量」。1


  
1.2鋼鐵 1952年的鋼產量(155萬噸)已經超過瞭解放前的最高點,1960年增長到1,867萬噸。大躍進降低了鋼產量,1961年僅800萬噸,文化大革命進一步抑制了鋼鐵生產。一直到1970年,鋼鐵生產才得到恢復,1973年達到了2,550萬噸。然而,在四人幫掌權時期,產量再度下降
1976年僅生產了2,100萬噸。
總之,在1960-1976年間,只取得了很小的進展。
十年規劃號召到1985年鋼產量增長到6,000萬噸,1999年增長到1.8億噸。為取得這樣巨大的增長,計劃與德國公司合作,耗資140億美元,在冀東(河北省東部)建立一個年生產能力達到1,000萬噸的大型鋼鐵基地;另外計劃與日本公司合作,投入啟動資金20億美元,在上海郊區的寶山興建一個600萬噸年生產能力的基地。還將在其它一些地方興建一些較大規模的鋼鐵廠,並對現有的鋼鐵廠進行更新。
1.3石油 1957年以前,中國的石油生產微不足道(每年生產146萬噸原油)。六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在東北發現並建成了大慶油田,在山東建成了勝利油田,在天津港區興建了大港油田。1960年到1965年間,原油產量翻了一倍,1969年又翻了一倍。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了1.04億噸。
十年規劃號召要建設十個新的油氣田,耗資600億美元。2
1.4煤炭 中國能源供應的70%靠煤炭,但大部分煤礦規模都很小,設備很簡陋。十年規劃提出建設八個新煤田,同時對現有煤礦進行更新,以期使煤產量翻一番,達到每年9億噸。這意味着平均年增長率將達到7.2%左右,而1970-1977年間的年增長率是6.3%。
1.5電力 令人驚訝的是,電力生產是現代化規劃中最薄弱的環節。1978年的總發電量為2,566億千瓦小時,使中國位於世界電力生產國家的第九位,但人均耗電量卻仍遠遠低於印度和巴基斯坦。十年規劃提出興建三十個大電站,其中二十個為水電站。最大的項目有位於湖北宜昌附近長江上的葛洲壩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70萬千瓦,以及青海省西寧附近黃河上游的龍羊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重60萬千瓦。
這三十個新的電站將使年發電量提高600萬到800萬千瓦
這遠遠低於維持10%的年均工業增產率所必需的13%-14%增長率,更不用說增加個人的耗電量了。
1.6農業部門農業是中國經濟的基礎。然而,自1949年以來,農業所獲得的投資始終少於工業和國防。農村集體化和人民公社沒有提高多少農業產量。1963年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只不過是一場宣傳伎倆而已,而文化大革命則把農業推到了崩潰邊緣。
197788日,《人民日報》坦白地宣稱:「只要出現自然災害,就會發生巨大減產;小災害則小減產;即使氣候良好時也沒有多少增產。」3一位中國領導人承認:1977年,全國的人均口糧與1955年的水平一樣;換句話說,糧食產量的增長只大致等於人口的增長加上工業和其它用途對糧食需求的增長。"4
華國鋒在宣佈十年規劃時號召要通過機械化、電動化、水利灌溉和更有效利用化肥來最大限度地提高農業產量。具體地說,目標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