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P 240


作者:中科院
頁數:240 / 298
類別:中國現代史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作者:中科院
第240,共298。
他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候,最早找到了革命的正確道路,制定了正確的總戰略,並且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正確的理論和策略,使革命轉敗為勝。建國以後,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新中國很快站住了腳,並且開創了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即使毛澤東同志在他一生的最後幾年,錯誤已經很嚴重的時候,他仍然警覺地注視着祖國的獨立和安全,準確地把握住世界形勢的新發展,領導黨和人民頂住了霸權主義的一切壓力,確定了我們對外關係的新格局。在長期鬥爭中,我們全黨同志從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那裡吸取智慧和力量。
培育了我們黨的一代又一代的領導者和大批幹部,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戰略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偉大功績是永垂不朽的。
11
值得注意的是,胡耀邦在通篇講話中一處都沒有稱呼毛主席,而只是稱他毛澤東同志。「文化大革命」也加上了引號,以表示他不承認它的合法性。


  
2.2一個歷史學家的觀點在客觀評價毛澤東時,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們將首先承認他作為一個革命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奠基人和中國社會主義事業開創者的偉大。但如果他們忽略毛澤東的各種政策錯誤及其後果,那他們將是不稱職的歷史學家。最大的錯誤是他對人口全然不加控制。包括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在內的一些專家12對人口爆炸的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後果作了警告,但毛澤東爭辯說人口問題只在資本主義社會存在。
蘇聯沒有作任何的人口控制,卻沒有遭受什麼消極後果
中國為什麼就不同了呢毛澤東用人多力量大的天真信念來批駁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越多的工作意味着越多的產量和越快的經濟發展。結果是人口失控地增長,從五十年代初的五億增長到今天的超過十億;而由於全國性的災害、工業用地的增加和窮人砍樹燒火,耕地面積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為十億人提供衣食住行和職業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地球上沒有其它任何國家背這樣重的包袱。它耗費了大量本可用於經濟發展的國家資源。
由於龐大的人口中有80%居住在農村,因此,提高農業生產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所在。但毛澤東卻倣傚蘇聯大力投資重工業而輕視農業投入的模式,造成了農業產量的極端低下。毛澤東沒有注意到下列這條馬克思主義的格言:一個社會的基礎在於,農業勞動者的生產率超過勞動者個人的需求,從而生產出剩餘物資來支持國家的其它部門。在三十年裡,中國的農業部門處在被忽視和半自主的狀態,使得必須進口食品來滿足國內需求,因而消耗了大量本來就貧乏的外匯儲備。
1978-1979年,農村人均年產值只有50美元
低得太可憐,根本產生不了有可能支持經濟增長和改善生活水平的剩餘產值。除非農業形勢得到大大改善,出生率得到嚴格控制,否則,中國向現代化的進軍充其量是緩慢而又吃力的。回顧從前,毛澤東的人口和農業政策造成了對迅速現代化的最嚴重障礙。
第二個重大的政策失誤是加強中國的孤立局面。除了中蘇合作處在全盛期的五十年代之外,中國完全斷絶了與外界的聯繫達二十年之久。在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科學、技術、藝術、教育和其它文化方面損失了借鑒其它國家發展成果的好處。正是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西方和日本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恰恰就在此時,中國卻在搞內訌和階級鬥爭。
中國為這種孤立付出的代價是無法實際計算出來的。
第三個政策失誤是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左傾盲動主義」和「冒險主義」。在198012月的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副主席、經濟學家陳雲尖鋭地宣稱:「開國以來經濟建設方面主要錯誤是」左「的錯誤。1957年以前一般情況比較好些,1958年以後」左「的錯誤就嚴重起來了。這是主體方面的錯誤......這種錯誤的主要來源是」左「的指導思想。」13這種「錯誤思維」的一個明顯觀點是喜歡立竿見影,完全不顧客觀的經濟現實,所以導致了「把空想當作真理,頑固地根據自我意識辦事,在今天做未來才有可能的事」。這種「左傾冒險主義」嚴重損害了經濟結構中的生產關係。而且,不斷革命的信條還導致了「盲動主義」,制定不切實際的經濟目標,這些目標靠超出國家支付能力的投資水平來支撐。由此而來的是上報虛假數據欺瞞領導的浮誇風,冒進主義和盲動主義這對交織在一起的雙胞怪胎,把中華民族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14
毛澤東的第四大錯誤是自認為在黨內佔據無可置疑的最高地位,破壞了黨內民主和集體領導,並開創了「一人統治」的模式。作為革命領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自封為「家長」,搞「一言堂」。他的行為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主義觀念。這樣,官方檔案開頭經常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詞句,表明了個人凌駕于黨之上,使黨的八大確立的集體領導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