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續資治通鑑 上    P 460


作者:畢沅
頁數:460 / 489
類別:中國古代史

 

作者:畢沅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續資治通鑑 上

初,鄧溫伯以母喪終制,除吏部尚書,梁燾權給事中,駁之,改知亳州,閲歲,復以承旨召。梁燾為御史中丞,與左諫議大夫劉安世、右諫議大夫朱光庭交章論「溫伯出入王、呂黨中,始終反覆。今之進用,實系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又言:「溫伯嘗草蔡確制,稱確有定策功,以欺惑天下,乞行罷黜。」累疏不報,燾等因力請外。庚戌,乃出燾知鄭州,光庭知亳州,安世提舉崇福宮。時劉摯疏乞暫出溫伯,留燾等,蘇轍亦三疏論之,皆不聽。

給事中兼侍講范祖禹上《帝學》八篇。

九月,丁丑,詔復集賢院學士。

丁亥,以孫迥知北外都水丞,提舉北流;李偉權發遣北外都水丞,提舉東流。

冬,十月,癸巳,罷都提舉修河司,從中丞蘇轍言也。



  
詔導河水入汴。

十一月,壬戌,高麗遣使貢于遼。

己巳,遼以南府宰相竇景庸為武定軍節度使。景庸審決冤滯,輕重得宜,旋以獄空聞。

蘇轍累言許將過失,將亦累表乞外。十二月,辛卯朔,以將為資政殿學士,知定州。

甲辰,侍御史上官均又言:「呂大防堅強自任,不顧是非,每有差除,同列不敢為異,惟許將時有異同,大防每懷私恨。蘇轍素與大防相善,希合其意,儘力排將,期于必勝。將既以異論罷去,執政、台諫,皆務依隨,是威福皆歸於大防,紀綱法令,自此敗壞矣。」因乞解言職,於是責知廣德軍。

丙辰,禁軍大閲,賜以銀枼匹帛,罷轉資。

是歲,京北旱,浙西水災。

遼放進士文充等七十二人。

續資治通鑒●卷第八十二

●卷第八十二


  


【宋紀八十二】 起重光協洽正月,盡昭陽作噩七月,凡二年有奇。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佑六年遼大安七年

春,正月,壬戌,遼主如混同江。

癸酉,詔:「祠祭游幸,毋用羔羊。」

丙戌,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蘇軾為吏部尚書。

中丞蘇轍言:「自來河決,必先因下流淤高,上流不快,然後乃決。然則大吳之決,已緣故道淤高,今乃欲回河使行于北,理必不可。且見今北流深處,水行地中,實得水性。舍此不用,而欲引歸故道,使水行空中,雖三尺童子皆知其妄,而建議之臣,恣行欺罔,居之不疑。今雖變回河之名為分水之議,而本司收買馬頭物料,至今不絶;又與本路監司奏隨宜開導口地、河槽,務令深闊,並修葺緊急堤岸,釃為二渠。臣睹其指意雖為減水,其實暗作回河之計。欲乞聖慈特選骨鯁臣僚及左右親信,往河北同安撫、轉運諸臣踏行,開述利害聞奏。如臣所言不妄,即乞罷分水指揮,廢東流一行官吏役兵,拆去馬頭鋸牙。所貴河朔及鄰路兵民早獲休息,國家財賦不至枉費,則天下幸甚!」

二月,辛卯,以門下侍郎劉摯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王岩叟僉書樞密院事。

癸巳,以御史中丞蘇轍為尚書右丞。命既下,而右司諫楊康國不書讀,詔范祖禹書讀行下。蘇軾改翰林學士承旨,避嫌也。

以翰林學士承旨鄧溫伯為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乙亥,遼主如魚兒濼。

壬寅,遼主命給渭州貧民耕牛布絹。

辛亥,王岩叟奏事罷,留身曲謝,言于太皇太后曰:「陛下聽政以來,納諫從善,凡所更改,務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靜。惟願于用人之際,更加審察。」復少進而西,于帝前奏曰:「陛下今日聖學,當辨邪正。聞有以君子小人參用之說告陛下者,此乃深誤陛下也。自古君子小人無參用之理,聖人但云君子內小人外則泰,君子外小人內則否。小人既進,君子必引類而去。若君子與小人競進,則危亡之基也,不可不察。」

三月,庚申朔,禦邇英閣,呂大防奏仁宗所書三十六事,請令圖置坐隅,從之。

癸亥,上《神宗實錄》,史官范祖禹、趙彥若、黃庭堅所修也。帝東向再拜,然後開編。呂大防于簾前披讀,未久,簾中慟哭,止讀,令進。

壬午,賜禮部奏名進士馬涓等及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

丙戌,遼主駐黑龍江。

夏,四月,辛卯,罷幸金明池、瓊林苑。先是呂大防請為賞花釣魚之會,有詔用三月二十六日,而連陰不解,太皇太后諭旨:「天意不順,宜罷宴。」眾皆竦服。

壬辰,呂大防、劉摯奏:「危竿諭一事,在三十六年之前,註釋失仁宗意。蓋聖意以為人君居至高至危之地,須用正直之人,譬如危竿須用正直之木。古人謂邪蒿,人君不可食,食之固無害,以其名不正也,況邪佞小人乎!」

乙未,復置通禮科,從禮官請也。

丙申,詔恤刑。

辛丑,詔:「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異者不可輕授,仍搜訪遺材以備擢任。」

夏人寇熙河、蘭岷、鄜延路。

壬寅,太白晝見。

壬子,賜南平王李乾德袍帶、金帛、鞍馬。

癸丑,以戶部員外郎楊畏為殿中侍御史,中丞趙君錫所舉也。畏先除監察御史,言者斥其附會呂惠卿、舒亶以進,罷之,至是復有此擢。王岩叟移書詰劉摯,摯不從。畏初刻志經術,以所着書謁王安石,為鄆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學,以為得聖人意。畏與摯善,後呂大防亦善之。大防、摯異趨,皆欲得畏為助,君錫薦畏,實摯風旨也。然畏卒助大防擊摯焉。

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罷文德殿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