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清史稿 下    P 296


作者:趙爾巽等
頁數:296 / 575
類別:歷史

 

清史稿 下

作者:趙爾巽等
第296,共575。
張作楠,字丹村,浙江金華人。嘉慶十三年進士,銓授處州府教授。擢江蘇桃源知縣,調陽湖。治事廉平,人稱儒吏。道光元年,擢太倉直隷州知州,三年,大水、作楠冒雨履勘災鄉,問民疾苦,停徵請賑,借帑平糶。疏濬境內河道,以工代賑。水得速泄,涸出田畝,不誤春耕,人刊婁東荒政編紀其事。尋奉檄赴松江讞獄,鄉民訛傳去官,慮仍收漕,紛紛奔訴。會瀕海奸徒乘間蠢動,作楠聞變,馳回,中途檄主簿蕭 赴茜涇捕首惡,脅從罔治,事遂定。作楠勤於治事,案無滯牘。暇則篝燈課讀,妻、女紡織,常至夜分。人笑其為校官久,未改故態。
五年,擢徐州知府,受代,以平糶虧帑二萬金,彌補未完。作楠自危,巡撫陶澍曰:「救災民如哺兒,失乳即死。吾方咎汝請糶時,顧慮折耗不兌稍稽。遺大投艱者,胡亦泥此?且紳民已代致萬金,不汝責也!」徐州亦被災,籌賑甚力,民賴以甦。
在任兩載,乞養歸。鄉居二十餘年,足跡不入城市。三子皆令務農、工,或問:「何不仍業儒?」曰:「世俗讀書為科名,及入仕,則心術壞,吾不欲其墮落也。」作楠精算學,貫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隨,制儀器,刊算書。所著書,匯刻曰翠微山房叢書,行於世,學者奉為圭臬焉。卒,祀鄉賢祠。
雲茂琦,廣東文昌人。道光六年進士,授江蘇沛縣知縣。詢民疾苦,懇懇如家人。勸以務本分、忍忿爭,訟頓稀。縣地卑,多積潦,開濬溝洫,歲獲屢豐。籌緝捕經費,獲盜多,給重賞,盜賊屏跡。課諸生,先德行,後文藝,語以身心性命之學。鄰邑聞風而來,書院齋舍至不能容。總督蔣攸銛稱其有儒者氣象。調六合,連年大水,災民得賑,無流亡。邑多淫祀,毀其像,改書院。衛田多典質,為清理復業,運戶得所津貼,漕累以紓。考最,入覲,改官兵部郎中,又改吏部。未幾,告養歸。家居十數年,置田贍族,鄉邑興革,無不儘力。主講課士有法。卒,祀名宦祠。 列傳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
徐台英 牛樹梅 何曰愈 吳應連 劉秉琳 陳崇砥 夏子齡 蕭世本
李炳濤 俞澍 硃根仁 鄒鍾俊 王懋勛 蒯德模 林達泉 方大湜 陳豪


  
楊榮緒 林啟 王仁福 硃光第 冷鼎亨 孫葆田 柯劭憼
塗官俊 陳文黻 李素 張楷 王仁堪
徐台英,字佩章,廣東南海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授湖南華容知縣。俗好訟,台英謂訟獄糾纏,由於上下不通。與民約,傳到即審結,胥役需索者痛懲之。一日,閲呈詞,不類訟師胥吏筆,鞫之,果諸生也。拘至,試以詩、文,文工而詩劣。諭曰:「詩本性情,汝性情卑鄙,宜其劣。念初犯,姑宥,其改行!」其人感泣去。規復沱江書院,月自課之。曰:「陸清獻作令,日與諸生講學。吾不曉講學,若教人作文,因而誘之讀書立品,是吾志也。」縣田有圻田、埦田、山田之分。瀕湖地,旱少潦多,埦、圻例有蠲緩,田無底冊,影射多。書役墊徵,官給空票。花戶糧數,任其自注。役指為欠者,拘而索之,官不知所徵之數。保戶包納漕米,相沿以為便,挾制浮收,無過問者。積欠數萬,官民交病。台英知其弊,乃清田冊,注花戶糧數、姓名、住址,立碑埦上,使冊不能改。應緩、應徵者可親勘,而影射之弊絶。申糧隨業轉之例,即時過割,而飛灑之弊絶。收漕分設四局,俾升合小戶,就近輸納,免保戶之加收,而包納之弊絶。埦田舊有堤修費,出田主。有挪埦田作圻田,冀免堤費者;有賣田留稅,派費賠累者;有賣稅留田,派費不至者:堤費不充。一埦堤潰,他埦同希豁免。凡借帑修堤者,久無償,相率亡匿。台英丈田均費,低窪者許減派,不許匿畝。其人戶俱絶,歸宗祠管業承費。巨族有抗者罪之。行之期年,堤工皆固,逋賦盡輸。
調耒陽。耒陽徵糧,由櫃書裡差收解,取入倍於官。刁健之戶輕。良善之戶重,民積忿。有楊大鵬者,以除害為名,欲揭竿為亂。事平,台英遂盡革裡差。時上官欲命舉甲長以代裡差,仍主包收包解。台英以甲長之害,與裡差同。因集鄉紳問之曰:「巡撫命汝等舉甲長,何如?」曰:「無人原充。」台英曰:「甲長所慮在不知花戶住址,汝等所慮在甲長包收。吾今並戶於村,分村立冊。以各村糧數合一鄉,以四鄉糧數合一縣。各村納糧,就近投櫃,糧入串出,胥吏不得預。甲長祗任催科,無昔日包收之害。此可行否?」眾皆拜曰;「諾。」台英曰;「隱匿何由核?」眾曰:「取清冊磨對,有漏,補入可耳。」曰:「虛糧何由墊?」曰:「虛糧無幾,有則按畝勻攤可耳。」數月而清冊成,糧法大定。大鵬之亂,誘脅者多。台英禁告訐,一縣獲安。以憂去官。同治元年,詔起用,發浙江,署台州知府,未任,卒。
牛樹梅,字雪橋,甘肅通渭人。道光二十一年進士,授四川彰明知縣,以不擾為治。決獄明慎,民隱無不達,鹹愛戴之。鄰縣江油匪徒何遠富糾眾劫中壩場,地與彰明之太平場相近。樹梅率民團禦之,匪言我不踐彰明一草一木也。迨官軍擊散匪眾,遠富匿下莊白鶴洞,恃險負隅。遙呼曰:「須牛青天來,吾即出。」樹梅至,果自縛出。擢茂州直隷州知州,尋署寧遠知府。地大震,全城陷沒,死傷甚眾。樹梅壓於土,獲生。蜀人謂天留牛青天以勸善。樹梅自咎德薄,不能庇民,益修省。所以賑恤災黎甚厚,民愈戴之。父憂去官。
鹹豐三年,尚書徐澤醇薦其樸誠廉幹,詔參陝甘總督舒興阿軍事。八年,湖廣總督官文薦循良第一,發湖北,病未往。同治元年,四川總督駱秉章復薦之,擢授四川按察使,百姓喜相告曰:「牛青天再至矣!」三年,內召,以老病不出,主成都錦江書院。
時甘肅回匪尚熾,樹梅眷念鄉裡,遺書當事,論剿回宜用土勇。略雲:「軍興以來,劇寇皆南勇所掃蕩。今金積堡既平,河州水土猶惡。若參用本省黑頭勇,其利有六:飽粗糲,耐冰霜,一也;有父母兄弟妻子之仇,有田園廬墓之戀,二也;給南勇半餉,即樂為用,三也;無歸之民,收之,不致散為賊,四也;久戰狄、河一帶,不費操練,五也;地勢熟習,設伏用奇,無意外虞,六也。」後總督左宗棠采其說,主用甘軍,卒收其效。光緒初,歸里,卒,年八十四。
何曰愈,字雲亹,廣東香山人。父文明,河南洧川知縣,有惠政。曰愈少隨父宦,讀書勵志,有幹材。道光初,授四川會理州吏目。土司某桀驁,所部夷人殺漢民,知州檄曰愈往驗,以賄乞免,卻之。乃率眾來劫,不為動,卒成驗而還。獄上,大吏廉得直,曰愈由是知名。捐升知縣,以習邊事,辦西藏糧台,三載,還補嶽池縣。不畏強禦,豪右斂戢。練鄉團,繕城郭,庀器械。逾數年,滇匪犯嶽池,後令賴所遺械以拒賊,時比張孟談之治晉陽雲。調署平山,以母憂去。
鹹豐六年,服闋,寧遠府野夷出巢焚掠,大吏檄曰愈參建昌鎮軍事。川西倮夷凡數十支,自雷波、瓘邊,滇南二十四塞,頻年肆擾。值西昌縣告變,曰愈馳至,眾大譁,曰:「夷傷吾人。」曰愈曰:「若等平日欺夷如鹿豕,使無所控告,故釀禍。今且少息,吾為若治之。」乃集兵練出不意搗夷巢,夷皆匍匐聽約束。漢民屋毀粟罄,夷請以山木供屋材,並貸穀為食。曰愈諭民曰:「此見夷人具有天良,若等毋再生釁。」漢、夷遂相安。曰愈既益悉夷、番之情偽,山川之險隘,擬綏邊十二策,格不得上。
未幾,滇匪韓登鸞糾眾入會理州境,聲言與回民尋仇。回民疑漢民召匪,因焚民居。曰愈率一旅往,聞流言奸細伏城內,乃下令毋閉城。三日後,按戶搜查,容奸細者從軍法。越三日,城內外賊黨悉遁。曰愈曰:「吾不閉門、不遽搜者,正開其逃路耳。」眾皆服。遣人持榜文諭登鸞,遵示釋怨退去。復持諭回民,回民曰:「昔日被水災,田廬盡沒。何公一騎渡水賑我,又為我濬河,至今無水患。戴德未忘,今敢不遵諭!違者誅之。」自是回民亦不擾州境。事定,鎮府上其功,會有攘之者,遂不敘。比粵匪犯蜀,曰愈數陳機宜,當事不能用。退居灌縣,後歸,卒於家。子璟,官至閩浙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