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閲微草堂筆記    P 77


作者:紀昀
頁數:77 / 188
類別:手記隨筆

 

作者:紀昀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閲微草堂筆記

霜雕夏綠,其稿不知流落何所。猶記其中一條云:江寧一廢宅,壁上微有字跡,拂塵諦視,乃絶句五首,其一曰:新綠漸長殘紅稀,美人清淚沾羅衣,蝴蝶不管春歸否,只趁菜花黃處飛。其二曰:六朝燕子年年來,朱雀橋圮花不開,未須惆悵問王謝,劉郎一去何曾回。其三曰:荒池廢館芳草多,踏青年少時行歌,譙樓鼓動人去後,迴風裊裊吹女蘿。

其四曰:土花漠漠圍頽垣,中有桃葉桃根魂,夜深踏遍階下月,可憐羅襪終無痕。其五曰:清明處處啼黃鸝,春風不上枯柳枝,惟應夾溪雙石獸,記汝曾掛黃金絲。字亦英偉,不著姓名,不知為人語鬼語。余謂此福王破滅以後,前明故老之詞也。

*****

董秋原言,昔為鉅野學官時,有門役典守節孝詞,即攜家居祠側。一日秋祀,門役夜起灑掃,其妻猶寢,夢中見婦女數十輩,聯袂入祠,心知神降,亦不恐怖,忽見所識二貧媼亦在其中,再三審視,真不謬。怪問其未邀旌表,何亦同來?一媼答曰:人世旌表,豈能遍及窮鄉蔀屋。湮沒不彰者在在有之,鬼神愍其荼苦,雖祠不設位,亦招之來饗,或藏瑕匿垢,冒濫馨香,雖位設祠中,反不容入。

故我二人得至此也。此事頗創聞。然揆以神理,似當如是。又獻縣禮房吏魏某,臨終喃喃自語曰:吾處閒曹,自謂未嘗作惡業,不虞貧婦請旌,索其常例,冥謫如是其重也。



  
二事足相發明。信忠孝節義,感天地動鬼神矣。

*****

族叔行止言,有農家婦與小姑並端麗,月夜納涼,共睡檐下,突見赤髮青面鬼,自牛欄後出,旋舞跳擲,若將搏噬。時男子皆外出守場圃,姑嫂悸不敢語。鬼一一攫搦強污之。方躍上短牆,忽嗷然失聲,倒投于地,見其久不動,乃敢呼人。

鄰裡趨視,則牆內一鬼,乃裡中惡少某,已昏仆不知人。牆外一鬼屹然立,則社公祠中土偶也。父老謂社公有靈,議至曉報賽。一少年啞然曰:某甲恆五鼓出擔糞,吾戲抱神祠鬼卒置路側,便駭走,以博一笑,不虞遇此偽鬼,誤為真鬼驚踣也,社公何靈哉。

中一叟曰:某甲日日擔糞,爾何他日不戲之,而此日戲之也,戲之術亦多矣,爾何忽抱此土偶也,土偶何地不可置,爾何獨置此家牆外也,此其間神實憑之,爾自不知耳。乃共醵金以祀,其惡少為父母舁去,困臥數日,竟不復甦。


  

*****

山西太谷縣西南十五里白城村,有糊塗神祠。土人奉事之甚嚴,雲稍不敬輒致風雹,然不知神何代人,亦不知其何以得此號。後檢通志,乃知為狐突祠。元中統三年敕建,本名利應狐突神廟,狐糊同音,北人讀入皆似平,故突轉為涂也,是又一杜十姨矣。

*****

石中物象往往有之。姜紹書韻石軒筆記言,見一石子,作太極圖,是猶紋理旋螺,偶分黑白也。顏介子嘗見一英德硯山,上有白脈,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脈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點畫波磔耳。諦視非嵌非雕,亦非漬染,真天成也,不更異哉。

夫山與地俱有,石與山俱有,豈開闢以來,即預知有程邈隷書歟?即預知有東坡赤壁賦歟?即曰山孕此石,在宋以後,又誰使仿此字,誰使題此語歟?然則天工之巧,無所不有,精華蟠結,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測矣。世傳河圖洛書,出於北宋,唐以前所未見也,河圖作黑白圈五十五,洛書作黑白圈四十五,考孔安國論語注,稱河圖即八卦。(孔安國論語注今已不傳,此條乃何晏論語集解所引。

)是孔氏之門,本無此五十五點之圖矣,陳摶何自而得之?至洛書既謂之書,當有文字,乃亦四十五圈,與河圖相同,是宜稱洛圖,不得稱書,系詞又何以別之曰書乎?劉向劉歆班固,並稱洛書有文,孔穎達尚書正義並詳載其字數。(洪範初一曰五行一章,疏曰五行志全載此一章,雲此六十五字皆洛書本文,計天言簡要,必無次第之數。初一曰等二十七字,是禹加之也。其敬用農用等一十八字,大劉及顧氏以為龜背先有,總三十八字,小劉以為敬用等皆禹所敘第,其龜文惟有二十字云云。

雖所說字數不同,而足見由漢至唐,洛書無黑白點之偽圖也,)觀此硯山,知石紋成字,鑿然不誣,未可執盧辨晚出之說。明堂九室法龜文,始見北齊盧辨大戴禮注。朱子以鄭康成說,偶誤記也,遂以太乙九宮真為神禹所受也。(今術家所用洛書,乃太乙行九宮法,出於易緯乾鑿度,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太乙家,當明原不稱為洛書也。



*****

表兄劉香畹言,昔官閩中,聞有少婦,素幽靜。歿葬山麓,每月明之夕,輒遙見其魂,反接縛樹上,漸近則無睹,莫喻其故也。余曰:此有所示也,人莫喻其受譴之故,而必使人見其受譴,示人所不知,鬼神知之也。

*****

陳太常楓厓言,一童子年十四五,每睡輒作呻吟聲,疑其病也。問之,雲無有。既而時作囈語,呼之不醒,其語頗了了。諦聽皆媟狎之詞,其呻吟亦受淫聲也。

然問之終不言。知為魅,牒于社公,夜夢社公曰:魅誠有之。非吾力所能制也。乃牒于城隍。

越一宿,城隍祠中泥塑控馬卒,無故首自隕。始悟社公所謂力不能制也。然一騶耳,未必城隍之所愛;即城隍之所愛,神正直而聰明,亦必不以所愛之故,曲法庇一騶。牒一陳而伏冥誅,城隍之心事昭然矣。

彼社公者,乃揣摩顧畏,隱忍而不敢言,其視城隍何如也。城隍之視此社公又何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