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宋詞鑑賞    P 441


作者:蘇軾等
頁數:441 / 521
類別:古典詞曲

 

宋詞鑑賞

作者:蘇軾等
第441,共521。
「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顧影,表示有深自珍惜。在驚魂未定之際,目光所到之處,只是枯草平沙,一片寂寥。來亦孤單,去也孤單,只好徘徊顧影,使人進一步體味它的孤獨。

「寫不成書」,古人常以雁為傳書使者。群雁飛行,常成一字排開,但這只孤雁卻只能單飛,所以說「只寄得、相思一點」。激起人們多少相思之苦與家國之苦,已無從分辨。



  
「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這是為雁立傳,可以看到作者思想輪廓。表面上是說孤雁誤了寄書,和蘇武托雁寄書的心事。「殘氈擁雪」,用蘇武「武臥嚙雪,與旃(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事表達心聲。

因「離群萬裡」,因而「誰憐旅愁荏苒」。「荏苒」表達遷延的意思。有誰憐念這與日俱增的孤獨的旅愁呢?「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說長門夜悄與錦箏彈怨。

典出漢武帝陳皇后罷退長門宮故事。這裡提出「長門燈暗」的宮廷,「謾」字,極度渲染孤雁的哀怨。這裡講長門的夜哭,錦箏的清怨,表達作者的思旅的心緒。想念遠方伴侶,是不是「猶宿蘆花。

」「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夥伴們春天到來之前,應該回北方去了。「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隨即是個飄渺的幸福的設想。

玉關春雨,北地黃昏,卻是將怎樣和旅伴們重見呢?「怕」字含意深微。「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長期的期待與渴望,一旦相見期近,反怕春期之驟至。雖能相見也無愧於寄身畫棟珠簾雙雙紫燕了。

張炎詞善於詠物。從詠物詞的整個方法、風格和寄意來說,一首詠孤雁的《解連環》更有代表性。張炎因此詠孤雁詞人稱張孤雁。在詠物的方法上,這首《解連環》最為出色。

通過對孤雁的描繪,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感盡蘊含在對孤雁這一形象的描繪中。

●台城路·寄姚江太白山人陳文卿  張炎

薛濤箋上相思字,重開又還重摺。

載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縷離痕難折。

虛沙動月。

千里悲歌,唾壺敲缺。


  

卻說巴山,此時懷抱那時節。

寒香深處話別。

病來渾瘦損,懶賦情切。

太白閒雲,新豐舊雨,多少英游消歇。

回潮似咽。

送一點秋心,故人天末。

江影沉沉,露涼鷗夢闊。

張炎詞作鑒賞

這是張炎寫給友人的一首詞。張炎一生中大半在江湖流浪,生活較為潦倒。但能有幾個詞友賦詩慰藉,也算是給其平淡的生活中尋求一點精神上的支持。他很珍視友情,對朋友有說不盡的相思。

在其詞作中,贈友詞也很多。這首《台城路》情思濃鬱,讀來令人感慨系之。姚江,即今浙江餘姚。陳文卿,又作陳又新。

「薛濤箋上相思字,重開又還重摺。」薛濤,是唐代女詩人、樂妓。她創製松花小箋,人稱「薛濤箋」。把寫滿相思字句的信箋,展開而又疊好,一遍一遍地翻看。

接着詞人便向對方傾吐自己的思念,「載酒船空,眠波柳老,一縷離痕難折。」自從友人離去之後,曾載着我們一起遊玩的船兒就空着,那橫在水面上的垂柳也似老了許多,怎能不讓我心中離恨縷縷,不可斷絶。「虛沙動月。」我只能望着茫茫沙灘上緩緩移動的月色。

感慨橫生:「嘆千里悲歌,唾壺敲缺」,典出於王敦飲酒歌曹式詩《龜雖壽》敲碎壺口事。從「載酒船空」至此,一氣貫注「卻說巴山」一轉,把相逢的希望寄託于未來。李高隱詩中講:「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我此刻心情亦如玉谿生。

在寬己的心態中,對友人也是一個慰藉。用詞貼切自然。

「寒香深處話別離。」再回憶起昔日在菊花叢中依依話別,思前想後,皆因「情到深處不自由。」一別之後自己形容憔悴,精力不支,以至于對朋友深切的相思之情,沒有心緒抒寫。這裡透露出了一派物態身境同其蕭然心境。

雖然無緒再做風花雪月之吟,但是朋友依舊在我的心中。「太白閒雲,新豐舊雨」。太白,即終南山,唐時隱士多居于此。新豐,在今陝西省臨潼。

唐初大臣馬周,早年曾困于新豐旅店,這裡泛指流落異鄉。舊雨,用古詩意,用舊雨喻指老朋友,「今雨」比喻新交。「太白閒雲,新豐舊雨」,意謂舊友歸隱,有的閒似孤雲野鶴,有的寄於貧困潦倒。「多少英游」而今飄零四散了。

此句包含着興亡之悲、故國之思。詞鋒一轉由敘事抒情轉為借景寄情。「回潮似咽。」潮水在退潮了,像是陣陣嗚咽。

遠去的潮水啊,「送一點秋心,故人天末。」「故人天末」當亦有陳文卿在內。而更富情韻的還在詞的結尾,「江影沉沉,露涼鷗夢闊。」朦朧月色中,江影沉沉,沙鷗在夜露中酣睡,沉浸在甜美的夢中。

我也想成幽夢闊,不辭天涯覓故人。但山長水遠,憂愁滿腹。令人言難盡,夢不成。加之觸景傷情,情更難已。

這裡描繪了一幅沙鷗夜宿圖,在空曠、寂寥中,體會其充實、幽邃。諸般滋味孕滿其中,不着痕跡,令人感到張炎的動力非同凡響。動力非同凡響。

動力非同凡響。動力非同凡響。  

王炎午詞作鑒賞 生平簡介

王炎午(1252-1324)初名應梅,字鼎翁,別號梅邊,安福(今屬江西)人。淳祐間,為太學上捨生。

臨安陷,謁文天祥,竭家產助勤王軍餉,文天祥留置幕府,以母病歸。文天祥被執,特作生祭文以勵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