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古文觀止譯注    P 83


作者:吳楚材
頁數:83 / 555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吳楚材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古文觀止譯注

1)秦孝公:名渠梁,公元前361338年在位。他支持變法,使秦國開始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殽(yáo搖)函:殽山和函谷關。殽山在今河南洛寧縣北,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東至殽山,西至潼津。 (2)雍州:古九州之一,其地域約相當於今陝西中部和北部、甘肅全部和青海部分地區。 (3)周室:指衰弱的東周王朝。 (4)八荒:即八方。古人把東南西北稱作四方,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稱作四隅,合稱八方。此泛指荒遠的地方。 (5)商君:即商鞅,原是衛國的庶公子,稱衛鞅,好刑名之學。入秦後佐秦孝公主持變法,以功封于商(今陝西商縣),號曰商君。 (6)連衡:即連橫。古人以東西為橫,以南北為縱。地處西方的秦和處于東方的齊、楚等國聯合起來以攻打別國,叫連橫;東方各國北自燕,南至楚聯合起來抗秦,叫合縱。 (7)拱手:兩手合抱,喻很輕鬆的樣子。西河之外:指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地區。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秦國派商鞅討伐魏國,大破魏軍,並俘虜了公子卬。魏國割河西之地給秦國。 (8)惠文、武、昭:《漢書》此處作「惠文、武、昭襄」,《史記》作「惠王、武王」。今從《文選》。 (9)遺冊:冊一作「策」,指秦孝公記載政治計劃的簡冊。 (10)漢中:今陝西南部一帶。 (11)巴蜀:皆古國名。巴,在今四川東部;蜀,在今四川西部。 (12)東據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秦武王四年,秦攻取韓國的宜陽;昭襄王二十年,魏國獻出河東故都安邑;即所謂「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 (13)合從:即「合縱」,參見注(6)。 (14)孟嘗:孟嘗君田文。 (15)平原:平原君趙勝。 (16)春申:春申君黃歇。 (17)信陵:信陵君魏無忌。以上四人是戰國時著名的四公子,以招賢納士著稱。 (18)約從離衡:即山東各國相約「合縱」,以離散秦「連橫」之策。 (19)以上所列數人,包括了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人材,有些人事蹟已不詳。 (20)九國:指上文列舉的韓、魏等。逡(qūn囷)巡:遲疑徘徊,欲行又止。此段所記為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攻秦之事。 (21)鏃(zú足):箭頭。 (22)亡:逃亡。北:敗走。 (23)鹵(lǔ魯):《文選》作「櫓」,大的盾牌。 (24)彊:通「強」。 (25)享國日淺:孝文王在位僅數日,莊襄王在位也不過三年。 (26)秦王:指秦始皇嬴政。《文選》作「始皇」。 (27)六世:指秦孝公以下六王。 (28)二周:東周末年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王城,東周都鞏。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滅西周,莊襄王元年滅東周。 (29)六合:天、地和四方。 (30)棰:杖。拊(fǔ府):大棒。 (31)百越:古代越族散居在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因其種類繁多,故稱百越。 (32)桂林、象郡:桂林郡地處今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象郡地處今廣西南部地區,兩郡均為秦始皇新置。 (33)俛:同「俯」。繫頸:以帶繫頸,表示投降。 (34)蒙恬:秦名將。秦統一六國後,蒙恬率兵三十萬擊退匈奴,並主持修築長城。後為秦二世所逼,自殺。 (35)藩籬:籬笆,這裡引伸為邊疆。 (36)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對郡縣制,實行分封制。丞相李斯竭力駁斥。秦始皇遂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各國史記和《詩》、《書》。次年又將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陽。史稱「焚書坑儒」。 (37)黔首:百姓。黔,黑色。 (38)墮(huī灰):毀壞。 (39)鋒:兵器。鐻(jù巨):鐘鼓的架子。據《秦始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