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111


作者:徐宏祖
頁數:111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111,共338。
〔其底南眺沉沉,壁西之崖,回覆淵上,予所駐足下瞰者;壁東則絶壁之下,駢通二穴,若環橋連亙,水通其中,不知所往;北則石壁自洞頂下插淵底,壁半裂柱成隙,泉淙淙隙端下注。出右峽,由〕左峽上入,蹲石當門,中聳為台,台上一頂柱直掛洞頂。路從兩旁入,其西復有石崖,由洞北突而南,若塞門焉。與洞之南壁夾而成罅。路循崖西出,轉繞崖後,〔外穹為門,門下橫閾,而上多垂檐。〕踞門閾而坐,〔門外峽復峭峙,兩旁多倒懸下攫之石,若龍爪猿臂,紛拿其門,〕俯仰雙絶。出洞,循其東麓,復開一門,東向內窪,〔下滴水空聲,轉南漸黑,當即通後洞環橋水穴者。〕而下洞門之南,則〔上岩村〕村居萃焉。村後疊石開徑,曲折而上,是為上岩〔前洞〕。

其門東向,〔高齊後洞肩,深折不及。〕前有神廬,側有台址。有村學究聚群蒙méng正接受啟蒙教育的兒童于台上。



  
〔由台直躋洞後,進竇成龕,垂石如距:有垂至地下離一綫者,有中懸四旁忽卷者,有柱立輪囷qūn高大的樣子其中者,有爪攫分出其岐者。其東南對山有泉源,曰龍泉雲。〕下台端,〔仍出後洞塘北,〕西北行一里,入東來大道。

又二里,為高橋,石樑頗整。越橋西南,石山漸開,北眺遙山連接,自西而東,則古田、義寧西來老龍矣。又七里為山蚤鋪,其四旁雖間出土阜,而石峰尤屼突焉。又西南八里,為馬嶺墟。其日當市,余至已下午,墟既散,而紛然俱就飲啜漿矣。始於墟間及靜聞,復與之飯。又西南二里,至繚江橋,越橋為繚江鋪,於是山俱連阜回岡,無復石峰崢崢矣。又南八里為焉石鋪,乃西入山塢。二里轉而西南,又十里為蘇橋,〔為洛青江上流,水始舍桂入柳去,予遂與桂山別。〕橋西是為蘇橋之堡,入東門,抵南門,時顧仆已先抵此一日,臥南門內逆旅中。是晚藴隆之極,與二病人俱殊益悶悶。幸已得舟,無妨明日行計也。

粵西遊日記二

丁丑公元1637六月十二日晨餐後登舟,順流而南,曲折西轉,二十里,小江口,為永福界。又二十里,過永福縣。

縣城在北岸,舟人小泊而市蔬。

又西南三十五里,下蘭麻灘。其灘懸湧殊甚,上有蘭麻嶺,行者亦甚逼仄焉。又二十里,下陟灘為理定,其城在江北岸。又十五里而暮。又十五里,泊于新安鋪。

十三日昧爽行四十里,上午過舊街,已入柳州之洛容界矣,街在江北岸。又四十里,午過牛排。又四十里,下午抵洛容縣南門。



  
縣雖有城,而市肆荒落,城中草房數十家,縣門惟有老嫗居焉。

舊洛容縣在今城北八十里,其地抵柳州府一百三十里。

今為新縣,西南抵柳州五十里。

〔水須三日溯柳江乃至。〕是晚宿于舟中。預定馬為靜聞行計。

十四日昧爽起飯,覓擔夫肩筐囊,倩馬駝靜聞,由南門外繞城而西。靜聞甫登騎,輒滾而下。顧仆隨靜、擔夫先去,余攜騎返換,再易而再不能行,計欲以車行,眾謂車之屼嵲甚于馬,且升降坡嶺,必須下車扶輓,益為不便。

乃以重價覓肩輿三人,饜其欲儘量讓他們吃飽而後行,已上午矣。

余先獨行,擬前鋪待之,慮轎速余不能踵其後也。共一里,過西門,西越一橋而西,即升陟坡阪。四顧皆回岡復嶺,荒草連綿,惟路南隔岡有山尖聳,露石骨焉。

踄荒莽共十八里,逾高嶺,回望靜聞轎猶不至。下嶺又西南二里,為高嶺鋪,始有茅舍數家,名孟村。時靜聞猶未至,姑憩鋪肆待之。久之乃來,則其憊彌甚。於是復西一里,乃南折而登嶺,迤邐南上,共四里,抵南寨山之西,則柳江逼其四崖矣。乃西向下,舟人艤舟以渡。

〔有小溪自南寨破壑,西注柳江,曰山門沖。〕江之東為洛容界,江之西為馬平界。登西岸,循山瀕江南向行,是為馬鹿堡。東望隔江,石崖橫亙其上,南寨山分枝聳干,亭亭露奇。共五里,乃西向逾坳入,則石峰森立,夾道如雙闕。其南峰曰羅山,山頂北向,有洞斜騫,側裂旁開兩門,而仰眺無躋攀路,西麓又有洞駢峙焉。其北峰曰李馮山,而南面峭削尤甚。又二里,雙闕之西,有小峰當央當中而立,曰獨秀峰。

行者共憩樹下,候靜聞輿不至。問後至者,言途中並無肩輿,心甚惶惑。然回眺羅山西麓之洞,心異之。同憩者言:「從其南麓轉山之東,有羅洞岩焉,東面有坊,可望而趨也。」

余聞之益心異,仰視日色尚未令昃zè太陽西斜,遂從岐東南披宿草行。

一里,抵羅山西南角,山頭叢石疊架,側竇如圭,橫穴如梁。

從此轉而南,東循其南麓,北望山半亦有洞南向,高少遜于北巔,而面背正相值也。東南望一小山瀕江,山之南隅,石剖成罅,上至峰頂,復連而為門。其時山雨忽來,草深沒肩,不虞上之傾注,而轉苦旁之淋漓矣。轉山之東,共約一里,遂逾坳北入,一坪中開,自成涵蓋。右峰之北,有巨石斜疊而起,高數十丈,儼若一人北向端拱,衣褶古甚。

左崖之北,有雙門墜峽而下,內洞北向,深削成淵,底有伏流澄澈,兩旁俱峭壁數十丈,南進窅yǎo深遠然不知其宗。

北抵洞口,壁立斬絶,上有橫石〔高二尺,〕欄洞口如閾,可坐瞰其底,無能逾險下墜,亦無虞失足隕越也。閾之左壁,有懸綆數十丈,圈而系之壁間,余疑好事者引端懸崖以游洞底者。

惜余獨行無偶,不能以身為轆轤,汲此幽嬙也。既龍出峽門上,復西眺西峰,有道直上,果有石坊焉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