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徐霞客遊記    P 115


作者:徐宏祖
頁數:115 / 338
類別:古典散文

 

徐霞客遊記

作者:徐宏祖
第115,共338。
初入覺峽逼無奇,穿門西進,罅迸「十」字,西既透明,南北俱裂竅,土人架木竅間,若欲為懸閣以居者,但宛轉軒迥,不若前岩之遠可舒眺而近可退藏也。甫出洞,導者言:「西去一二里,有赤龍岩奇甚,勝當與老君洞等,惜無知者,君好奇,何不迓道觀之!」余昨從和睦墟即屢問融中奇勝,自老君洞外更有何景,導者與諸土人俱雲無有,蓋彼皆以庵棲為勝,而不復知有山石之異也。至是,其人見余所好在此,始以其說進。余獎勞之,令即趨赤龍。於是不北向山坳,而西循溪塍,裡余遂抵岩下。其岩北向,高穹山半,所倚之山,即陸氏所居之後嶺,自西橫列至此,而東下陸村者也。洞前北突兩峰,若龍虎然,而洞當其中,高曠宏遠,底平而上穹,門之中有石台兩重界其間,洞後列柱分楞,別成圭門璇室。洞中直入數丈,脊稍隆起,遂成仙田每每,中貯水焉。更入則漸窪漸黑,導者云:「其內門束如竇,只平身入,既入乃復廓然透別竅焉。」恨不從家攜炬,得一窮其奧也。山前有溪自西來,分兩派,而東縈陸氏之居,又東抵東梁,而北匯安靈潭,為靈壽溪之上流雲。下山,越溪而北向,望北山有洞剨然駢列。涉水蛙而攀其上,其洞門南向,雖高穹側裂,而中乃下旋如墜螺。由門外右躋,復飛嵌懸崖,憑踞則有餘,深棲則不足,乃下。蓋此山正與赤龍岩南北相向,其與讀學岩則東西肩列者也。

〔北趨間道,正由此山、讀學兩峰中。〕此山之東隅,復開兩岩,其門皆東向,名鐘洞岩:在北者,其岩不深峻,若豎鐘而剖其半,中列神像;在南者,峽門甚高,層竇疊見,而內入不深,上透無級。



  
所入下層之洞,當門即巨柱中懸,環轉而出,無餘地矣。乃下,直北趨,共二里,越一脊。脊之北為百步塘,四面尖峰環列,中開平壑一圍,廣漠低窪,下有溺水。塘之西北為古鼎,東北為羊膈山,東南為東梁,西南為此脊。越脊,循岩轉又一里,其山分突三峰,北向百步而列。西一峰,山半洞門西向,有牧者憩歌于中,余不及登;中與東二峰前抱中環,有陸氏塚焉,北向古鼎以為案者也。中峰有洞東向,洞門層倚若重樓;東峰有洞西向,岩石下插如象鼻。余先登東峰西向之洞。其洞北迸橫峽,南騫斜竇,而有石上自山巔,下嵌峽底,四面可繞而出,所云象鼻者也。但其內淺而不深,不堪為棲托之所。次登中峰東向之洞。其洞北竅下裂,南牖上懸,有石飛架其間,外若垂楞,中可透扃,上牖有石台前突,憩臥甚適,唯峻不如象鼻,而夾曲過之,所恨者亦不深廣耳。

既下,乃直北徑百步塘。二里越塘之北,先有一小溪自西而北,〔自古鼎來,〕橫涉而過;又有一大溪自南而北,〔即赤龍岩前水,東過東梁至北。〕二水合而北行,有石樑橫渡,於是東西俱駢峰成峽,溪流其中,是為靈壽溪。又北一里,溪匯為潭,是為安靈潭,神龍之所窟也。又北一里,當面有山橫列,峰半剨然開張洞門,余以為真仙岩矣。

至則路轉西麓,遂東行環繞其北,則此山之後復有洞焉,不知與南向開張者中通否也?

時望真仙岩之山尚在其北,〔北即安靈溪水流入真仙后洞處。〕遂竭蹶東循其麓,姑留此洞以俟後探焉。東出山,又北轉一里,則與東梁之大道會。峰轉溪回,始見真仙洞門,穹然東北高懸,溪流從中北出,前有大石樑二道駢圈溪上。

越梁而西,乃南向入洞焉。洞門圓迥,如半月高穹,中剜一山之半。其內水陸平分,北半高崖平敞,南半迴流中貫。由北畔陸崖入數丈,崖疊而起,中壁橫拓,復分二道。壁之西有竅南入,而僧棲倚之;壁之東南,溯溪岸入其奧扃,則巨柱中懸,上綴珠旒寶絡,下環白象、青牛,稍後則老君危然,鬚眉皓潔,晏坐而對之,皆玉乳之所融結,而洞之所以得名也。



  
其後則堂皇忽嬙,曲戶旋分,千門萬牖,乳態愈極繽紛,以無炬未及入。其下則溪匯為淵,前趨峽壁,激石轟雷。

〔其隔溪東崖,南與老君對者,溪上平聳為台,後倚危壁,為下層;北與僧棲對者,層閣高懸,外復疏明,為上層,但非鵲橋不能度。〕後覆重崖,穿雲逗日,疑其內別有天地。

方徘徊延佇,而僧棲中有二客見余獨入而久不出,同僧參慧入而問焉。遂出憩其棲,將已過午,參慧以飯餉余及陸。

既而二客與陸俱別去,參慧亦欲入市,余乃隨之。

北一里,過下廓,少憩廣化寺。寺古而半圮。又北,則大江在東,自北而南,〔即潭江,北自懷遠、大融南來者;〕小江在西,自西而東,

〔菜邕江,西自丹江橋繞老人岩,至此東入江。〕,二水交流下廓兩旁,道當其中。又一里,渡菜邕橋,又北半裡,入融之南關焉。南關之外,與下廓猶居市相望,而城以內則寥落轉甚。

大江北來,繞城東而南,至下廓遂東南去。

其水不回拱,所以蕭條日甚邯?

既問老人岩道,復從下廓之北,循小江西南行。

既西抵一峰,見其石勢疊聳,遂披棘登之。

至石崖下,乃回削千仞,無池旁竇,乃下。路當北溯溪岸,余誤而南入山峽,其峽乃老人岩之南枝,又與南山夾而成者。

南山北麓,有石磴盤山而上。其下有石竇一圓,瀦水泓然,有僧方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