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物種起源    P 64


作者:達爾文
頁數:64 / 166
類別:生物學

 

物種起源

作者:達爾文
第64,共166。
唇瓣的基部適在水桶為上方,它也凹陷成一種腔室,兩側有出入口;在這腔室內有奇異的肉質棱。即使最聰明的人,如果他不曾親自看見有什麼情形在那裡發生,永遠也不會想像到這些部分有什麼用處。但克魯格博士看見成群的大形土蜂去訪問這種蘭科植物的巨大的花,但它們不是為了吸食花蜜,而是為了咬吃水桶上面腔室內的肉質棱;當它們這樣做的時候,常常互相衝撞,以致跌進水桶裡,它們的翅膀因此被水浸濕,不能飛起來,便被迫從那個出水口或溢水所形成的通路爬出去。克魯格博士看見土蜂的「連接的隊伍」經過不自願的洗澡後這樣爬出去。

那通路是狹隘的,上面蓋着雌雄合蕊的柱狀體,因此蜂用力爬出去時,首先便把它的背擦着膠粘的柱頭,隨後又擦着花粉塊的粘腺。這樣,當土蜂爬過新近張開的花的那條通路時,便把花粉塊粘在它的背上,於是把它帶走了。克魯格博士寄給我一朵浸在酒精裡的花和一隻蜂,蜂是在沒有完全爬出去的時候弄死的,花粉塊還粘在它的背上。這樣帶著花粉的蜂飛到另一朵花去,或者第二次再到同一朵花來,並且被同伴擠落在水桶裡,然後從那條路爬出去,這時,花粉塊必然首先與膠粘的柱頭相接觸,並且粘在這上面,於是那花便受精了。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花的各部分的充分用處,分泌水的角狀體的用處,半滿水桶的用處——它在於防止蜂飛去,強迫它們從出口爬出去,並且使它們擦着生在適當位置上的膠粘的花粉塊和膠粘的柱頭。

還有一個親緣密切的蘭科植物,叫作須蕊柱(Catasetum),它的花的構造,雖然為了同一個目的,卻是十分不同的,那花的構造也是同樣奇妙的。蜂來訪它的花,也像來訪盔唇花的花一樣,是為著咬吃唇瓣的,當它們這樣做的時候,就不免要接觸一條長的、細尖的、有感覺的突出物,我把這突出物叫作觸角。這觸角一經被觸到,就傳達出一種感覺即振動到一種皮膜上,那皮膜便立刻裂開;由此放出一種彈力,使花粉塊像箭一樣地射出去,方向正好使膠粘的一端粘在蜂背上。這種蘭科柏物是雌雄異株的,雄株的花粉塊就這樣被帶到雌株的花上,在那裡碰到柱頭,柱頭是粘的,其粘力足以裂斷彈性絲,而把花粉留下,於是便行受精了。


  

可以質問,在上述的以及其他無數的例子裡,我們怎麼能夠理解這種複雜的逐漸分級步驟以及用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達到同樣的目的呢?正如前面已經說過的,這答案無疑是:彼此已經稍微有所差異的兩個類型在發生變異的時候,它們的變異性不會是完全同一性質的,所以為了同樣的一般目的通過自然選擇所得到的結果也不會是相同的,我們還應記住:各種高度發達的生物都已經經過了許多變異,並且每一個變異了的構造都有被遺傳下去的傾向,所以每一個變異不會輕易地失去,反而會一次又一次地進一步變化。因此,每一個物種的每一部分的構造,無論它為著什麼目的服務,都是許多遺傳變異的綜合物,是這個物種從習性和生活條件的改變中連續適應所得到的。

最後,雖然在許多情形裡,甚至要猜測器官經過什麼樣的過渡形式而達到今日的狀態,也是極其困難的,但是考慮到生存的和已知的類型與絶滅的和未知的類型相比,前者的數量是如此之小,使我感到驚異的,倒是很難舉出一個器官不是經過過渡階段而形成的。好像為了特別目的而創造出來的新器官,在任何生物裡都很少出現或者從未出現過,肯定這是真實的;——正如自然史裡那句古老的但有些誇張的格言「自然界裡沒有飛躍」所指出的一樣。几乎各個有經驗的博物學者的著作都承認這句格言;或者正如米爾恩·愛德華曾經很好他說過的,「自然界」在變化方面是奢侈的,但在革新方面卻是吝嗇的。如果依據特創論,那麼,為什麼變異那麼多,而真正新奇的東西卻這樣少呢?許多獨立生物既然是分別創造以適合于自然界的一定位置,為什麼它們的一切部分和器官,卻這樣普遍地被逐漸分級的諸步驟連接在一起呢?為什麼從這一構造到另一構造「自然界」不採取突然的飛躍呢?依照自然選擇的學說,我們就能夠明白地理解「自然界」為什麼應當不是這樣的;因為自然選擇只是利用微細的、連續的變異而發生作用;她從來不能採取巨大而突然的飛躍,而一定是以短的、確實的、雖然是緩慢的步驟前進。

蒙受自然選擇作用的表面不很重要的器官

因大自然選擇是通過生死存亡,——讓最適者生存,讓比較不適者滅亡,——而發生作用的,所以在理解不很重要的部分的起源或形成的時候,我有時感到很大的困難,其困難之大几乎像理解最完善的和最複雜的器官的情形一樣,雖然這是一種很不相同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