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物種起源    P 113


作者:達爾文
頁數:113 / 166
類別:生物學

 

作者:達爾文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第頁   
  
FireFox、Edge瀏覽器可關屏朗讀
Chorme則需開屏朗讀。


物種起源

我想,我們夠理解為什麼各區域的地質層几乎必然是間斷的;就是說為什麼不是彼此密切相連接的。當我調查在最近期間升高幾百英呎的南美洲數千英里海岸時,最打動我的是,竟沒有任何近代的沉積物,有足夠的廣度可以持續在即便是一個短的地質時代而不被磨滅。全部西海岸都有特別海產動物棲息着,可是那裡的第三紀層非常不發達,以致若干連續而特別的海產動物的紀錄大概不能在那裡保存到久遠的年代。只要稍微想一下,我們便能根據海岸岩石的大量陵削和注入到海洋裡去的泥流來解釋:為什麼沿著南美洲西邊升起的海岸,不能到處發見含有近代的、即第三紀的遺骸的巨大地質層,雖然在悠久的年代裡沉積物的供給一定是豐富的。

無疑應當這樣解釋,即當海岸沉積物和近海岸沉積物一旦被緩慢而逐漸升高的陸地帶到海岸波浪的磨損作用的範圍之內時,便會不斷地被侵蝕掉。

我想,我們可以斷言,沉積物必須堆積成極厚的、極堅實的、或者極大的巨塊,才能在它最初升高時和水平面連續變動的期間,去抵抗波浪的不斷作用以及其後的大氣陵削作用。這樣厚而巨大的沉積物的堆積可由二種方法來完成:一種方法是,在深海底進行堆積,在這種情形下,深海底不像淺海那樣地有許多變異了的生物類型棲息着;所以當這樣的大塊沉積物上升之後,對於在它的堆積時期內生存於鄰近的生物所提供的紀錄是不完全的。另一種方法是,在淺海底進行堆積,如果淺海底不斷徐徐沉陷,沉積物就可以在那裡堆積到任何的厚度和廣度。在後一種情形裡,只要海底沉陷的速度與沉積物的供給差不多平衡,海就會一直是淺的,而且有利於多數的和變異了的生物類型的保存,這樣,一個富含化石的地質層便被形成,而且在上升變為陸地時,它的厚度也足以抵抗大量的剝蝕作用。



  
我相信,差不多所有的古代地質層,凡是層內厚度的大部分富含化石的,都是這樣在海底沉陷期間形成的。自從1845年我發表了關於這個問題的觀點之後,就注意着地質學的進展,使我感到驚奇的是,當作者們討論到這種或那種巨大地質層時,一個跟着一個地得出同樣的結論,都說它是在海底沉陷期間堆積起來的。我可以補充他說,南美洲西岸的唯一古代第三紀地質層就是在水平面向下沉陷期間堆積起來的,並且由此得到了相當的厚度;這一地質層雖然具有巨大的厚度足以抵抗它曾經蒙受過的那種陵削作用,但今後它很難持續到一個久遠的地質時代而不被磨滅。

所有地質方面的事實都明白地告訴我們,每個地域都曾經過無數緩慢的水平面振動,而且這等振動的影響範圍顯然是很大的山結果,富含化石的、而且廣度和厚度足以抵抗其後陵削作用的地質層,在沉陷期間,是在廣大的範圍內形成的,但它的形成只限于在以下的地方,即那裡沉積物的供給足以保持海水的淺度並且足以在遺骸未腐化以前把它們埋藏和保存起來。相反地,在海底保持靜止的期間,厚的沉積物就不能在最適于生物生存的淺海部分堆積起來。在上升的交替期間,這種情形就更少發生;或者更確切些說,那時堆積起來的海床,由於升起和進入海岸作用的界限之內,一般都被毀壞了。



  
這些話主要是對海岸沉積物和近海岸沉積物而言的。在廣闊的淺海裡,例如從304060英尋深的馬來群島的大部分海裡,廣大地質層大概是在上升期間形成的,然而在它徐徐上升的時候並沒有蒙受過分的侵蝕;但是,由於上升運動,地質層的厚度比海的深度為小,所以地質層的厚度大概不會很大;同時這堆積物也不會凝固得很堅硬,而且也不會有各種地質層覆蓋在它的上面;因此,這種地質層在此後水平面振動期間便極易被大氣陵削作用和海水作用所侵蝕。然而,根據霍普金斯先生(Mr.Hopkins)的意見,如果地面的一部分在升起以後和未被剝蝕之前便行沉陷,那麼,在上升運動中所形成的沉積物雖然不厚,卻可能在以後受到新堆積物的保護,因而可以保存到一個長久的時期。

霍普金斯先生還表示他相信,水平面相當廣闊的沉積層很少會完全毀壞。但是一切地質學者,除了少數相信現在的變質片岩和深成岩曾經一度形成地球的原核(primordialnucleus)的人們以外,都承認深成岩外層的很大範圍已被剝蝕。因為這等岩石在沒有表被的時候,很少可能凝固和結晶;但是,變質作用如果在海洋的深底發生,則岩石以前的保護性表被大概不會很厚。這樣,如果承認片麻岩、雲母片岩、花崗岩、閃長岩等等必定一度曾被覆蓋起來,那麼對於世界許多地方的這等岩石的廣大面積都已裸露在外,除了根據它們的被覆層已被完全剝蝕了的信念,我們怎能得到解釋呢?廣大面積上都有這等岩石的存在,是無可懷疑的:巴賴姆(Parime)的花崗岩地區,據洪堡(Humboldt)的描述,至少比瑞士大十九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