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莊子註譯    P 200


作者:莊子
頁數:200 / 244
類別:哲學

 

莊子註譯

作者:莊子
第200,共244。
「生有為,死也(10),勸公(11)。以其死也,有自也(12);而生陽也(13),無自也。而果然乎(14)?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15)?天有歷數(16),地有人據(17),吾惡乎求之?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18)?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譯文】
顏成子游對東郭子綦說:「自從我聽了你的談話,一年之後就返歸質樸,兩年之後就順從世俗,三年豁然貫通,四年與物混同,五年神情自得,六年靈會神悟,七年融于自然,八年就忘卻生死,九年之後便達到了玄妙的境界。」
東郭子綦說:「生前馳逐外物恣意妄為,必然要走向死亡,勸誡人們事事求取平正。生命的終結,有它一定的原因;可是生命的產生卻是感于陽氣,並沒有什麼顯明的跡象。你果真能夠這樣認識人的生與死嗎?那麼生與死何處算是適宜?又何處不算適宜呢?天有日月星辰和節氣的變化,地有人們居住區域和寓所的劃分,我又去哪里追求什麼呢?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生命的歸向與終了,怎麼能說沒有命運安排?沒有人能夠真正懂得生命的起始與形成,又怎麼能說存在命運的安排?有時候可以跟外物形成相應的感召,怎麼能說沒有鬼神主使呢?有時候又不能跟外物形成相應的感召,又怎麼能說是存在鬼神的驅遣呢?」


  
【原文】


  
眾罔兩問于景曰(1):「若向也俯而今也仰(2),向也括而今也被發(3),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景曰:「搜搜也(4),奚稍問也(5)!予有而不知其所以(6)。予,蜩甲也(7),蛇蛻也,似之而非也。火與日,吾屯也(8);陰與夜,吾代也(9)。彼吾所以有待邪(10)?而況乎以無有待者乎(11)!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12)。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
【譯文】
影外的微陰向影子問道:「你先前低著頭現在仰起頭,先前束著髮髻現在披著頭髮,先前坐著現在站起,先前行走現在停下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影子回答:「我就是這樣地隨意運動,有什麼可問的呢?我如此行止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我,就如同寒蟬蛻下來的殼、蛇蛻下來的皮,跟那本體事物的相似卻又不是那事物本身。火與陽光,使我聚合而顯明;陰與黑夜,使我得以隱息。可是有形的物體真就是我賴以存在的憑藉嗎?何況是沒有任何依待的事物呢!有形的物體到來我便隨之到來,有形的物體離去我也隨之離去,有形的物體徘徊不定我就隨之不停地運動。變化不定的事物有什麼可問的呢?」
【原文】
陽之居南之沛(1),老聃西游于秦(2),邀於郊(3),至於梁而遇老子(4)。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陽子居不答。至舍(5),進盥漱巾櫛(6),脫屨戶外(7),膝行而前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閑(8),是以不敢。今閑矣,請問其過。」老子曰:「而睢睢盱盱(9),而誰與居?大白若辱(10),盛德若不足。」陽子居蹴然變容曰(11):「敬聞命矣!」其往也(12),舍者迎將(13)。其家公執席(14),妻執巾櫛(15),舍者避席,煬者避灶(16)。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
【譯文】